宋玉安
大豆在種植中,根據生長特性,為了提升產量和品質,在除了選種、整地、灌溉和施肥,還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以防治為主,盡可能降低病蟲害對大豆生長帶來的影響,提升大豆品質和產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大豆三種主要害蟲發生進行分析,綜合大豆生長特性選擇合理的防治措施,提升大豆產量。
大豆在生長中,由于生長特性,很容易受到客觀因素影響誘發病蟲害,影響正常生長。除了東北地區,在山東濟寧地區同樣有大豆種植,不僅需要關注大豆產量,還承擔著大豆在全國運輸和培養優質大豆的重擔。大豆栽培中,栽培技術盡管占據核心地位,但是大豆生長期間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樣需要予以高度重視,這就需要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發和創新,根據實際情況解決不斷變化的病蟲害問題,提升大豆產量和品質。由此看來,加強大豆病蟲害研究十分關鍵,有助于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1地老虎的發生和防治
1.1發病特征
地老虎對于大豆根莖危害較為嚴重,在土層中的幼蟲可以過冬,在大豆幼苗期間,地老虎幼蟲會將根莖咬斷,致使大豆尚未出土就出現缺苗現象,影響產量。大豆在生長中,根莖木質化,地老虎對支柱根莖啃食,根莖部位出現損傷,根莖吸水性能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致大豆根莖缺水枯死。
1.2生活習性
地老虎多數集中在田埂和溝渠堤坡陽面,每年可以發生兩次,很多在秋天未來得及孵化的幼蟲可以深入土層過冬,尤其是在7~10cm厚的土層中,地老虎幼蟲數量較多。一般情況下,在開春3月上旬左右,過冬的幼蟲開始活動,在土層中逐漸化蛹,經過一個月的時間發育成蟲,逐漸飛到其他地方繁殖,每年的5、6月份即可產卵,主要產卵地點在落葉、枯枝和植物葉片上。由于地老虎生長特性,具有趨光性,春季蟲害最為嚴重。
1.3防治措施
對于地老虎的防治,應該做好前期的預測工作,尤其是在干旱的季節,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測試方法主要是通過黑光燈或是糖醋液誘蛾,每天統計誘蛾數量,數量最多的當天即為高峰期。對于幼蟲的預測,可以通過田間調查方式,統計每平方米幼蟲數量,有針對性進行防治。
農業防治,選擇輪茬倒作方式,前茬盡可能避免栽種玉米。在進入冬季前,應該對土地進行充分的翻地整理,從源頭上消除過冬幼蟲,在春季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可以有效破壞地老虎的生存、繁衍環境,提升防治效果。
化學防治,主要是采用化學進行蟲害控制和殺滅,常見的殺蟲藥劑有敵百蟲、菊殺乳油和辛硫磷乳油等,這些化學藥劑在消滅地老虎幼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化學防治應該在地老虎幼蟲期進行,主要是由于這個期間的幼蟲抗藥性較差,防治成本偏低。
2苜蓿夜蛾的防治
2.1發病特征
苜蓿夜蛾是—種常見的農作物蟲害,在向日葵、甜菜和大豆等農作物中均有,由于此種害蟲的雜食性特點,所以在幼蟲期間會將葉片卷起來,并在其中潛藏,伴隨幼蟲的成長,逐漸啃食葉肉,促使葉片產生缺口和空洞,對于大豆的生長產生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2.2生活習性
苜蓿夜蛾蟲害每年可以發生兩次,幼蟲同樣可以化蛹過冬,一股情況下,在每年的9月幼蟲長大,在地下結繭產下幼蟲,化蛹過冬。第二年,6月開始產卵,一周后即可產下幼蟲,對于大豆的生長產生嚴重危害,幼蟲會卷葉,潛伏其中,并將卷葉作為食物啃食,成蟲后將會啃食殆盡。幼蟲在每年的7月入土結繭產蟲,8月成蟲后再次產卵。成蟲趨光性特點突出,幼蟲在受驚后會逃跑,大齡幼蟲受驚則會從葉片上掉落。
2.3防治方法
苜蓿夜蛾的防治方法同地老虎的防治方法相同,采用黑光燈和糖醋盆誘殺成蟲,也可以通過功夫乳油和天王星乳油噴霧消滅病蟲害。在噴霧時需要選擇好時機,多數情況下是在幼蟲3齡前進行,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幼蟲抗藥性,提升防治效果。
3紅蜘蛛
3.1發病特征
紅蜘蛛幼蟲多數集中在大豆葉片上的背面,吸食葉片中的汁液,葉片逐漸出現黃白斑點,隨后伴隨蟲害的嚴重,葉片逐漸枯萎、卷縮。此種蟲害對于大豆生長影響較大,受害大豆植株矮小,豆莢小,產量低。
3.2生活習性
大豆栽種中,紅蜘蛛作為常見蟲害,主要集中在大豆葉片背面,多發生在每年的10月,春季氣溫逐漸回升,過冬幼蟲開始活動,在車前草或是蒲公英上大肆繁殖,在6、7月則轉移到大豆上,在大豆葉片背面開始成群集結,危害大豆生長,8月則開始逐漸減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6、7月遇到十分干旱的天氣,可能加劇紅蜘蛛危害程度,造成害蟲的大肆繁衍,需要予以高度注意。
3.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是病蟲害最為常見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消滅過冬蟲害,從源頭上避免害蟲的繁殖,將田間雜草清理干凈,并做好枯枝、落葉處理,將翻地整理,破壞害蟲過冬環境。同時,還要做好大豆植株的水肥管理,確保植株可以正常生長,提升產量。
生物防治,紅蜘蛛的天敵主要包括草蛉、橫紋薊馬和瓢蟲,利用天敵間的相互克制,消除害蟲,降低紅蜘蛛對大豆生長的危害。
綜上所述,大豆作為我國主要糧油作物之一,對于常見的三種蟲害防治而言,需要充分做好翻地工作,清理雜草和枯葉,從源頭上消除蟲害,也可以通過天敵和化學農藥方式消滅蟲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