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吳玲潔 郝靜
5月上旬以來,我區下廟、柳枝鎮部分群眾陸續反映,他們所種的小麥田間有枯白穗發生,群眾內心非常著急。我站及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查看,經過普查和走訪群眾,初步斷定是由紋枯病引起,目前在我區灌區的下廟、柳枝兩個鄉鎮發生面積1.2萬畝,發生程度為中度偏輕,個別田塊中度發生,平均病株率7.6%,嚴重田塊病株率高達31%。
1發生特點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小麥受紋枯病菌侵染后,生長發育受阻。輸導組織受損影響灌漿,輕者千粒重下降,重則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此病菌的寄主范圍廣,除侵染小麥外,還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多種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稗草等禾本科雜草。其主要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內、病殘體中越冬、越夏。菌核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6年,在流動的活水中能存活6個月左右,所以土壤中的菌絲和菌核是主要的浸染來源,小麥播種以后,發芽時若受到病菌浸染,芽鞘變褐,最后腐爛枯死。暖冬年份,早播麥田受害,在出苗幾天內便可造成黃苗、死苗。拔節后病株率明顯上升,小麥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擴展,相互連成典型的花稈癥狀,爛莖,致使主莖和大分蘗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形成枯白穗、結實少、籽粒秕瘦。近年來我區由于品種、栽培制度、肥水條件等的改變,小麥紋枯病逐年加重,已成為常發性病害之一。據調查,近年來該病在高水肥、高產麥田危害越來越重,在我區不同年份浸染發病危害程度不同,一般年份病田率20%~50%,重發年份病田率可達80%。感病輕者穗小、粒秕,重者死苗不能抽穗或整株枯死,形成枯孕穗。一般年份減產10%左右,重發年份可減產20%~40%,目前該病已成為制約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病害之一。
2發病癥狀
小麥紋枯病病菌主要危害葉鞘和莖稈,葉片幾乎不發病。麥苗受害初期,在近地表的葉鞘上出現褐色斑點,之后病斑逐漸擴大,呈梭形或眼點狀不規則形,顏色變深,并向內發展蔓延,造成基部莖節腐爛。小麥生長中后期,葉鞘上的梭形病斑聯合呈云紋狀,中間淡黃褐色,周圍有明顯的棕褐色環線,病斑可沿葉鞘向上部擴展,直至劍葉,形成黃褐色花稈。條件適宜時病斑還可以向內發展深入莖稈,導致爛莖,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
3發病規律
小麥紋枯病病程大致可分為5個時期。一是冬前始病期。麥苗二葉期見病,主要發生在基部葉鞘上。播種后多雨年份,冬前田間病株率可達5%~10%,早播田可以超過20%;二是越冬靜止期。隨著氣溫下降(10℃以下),病情發展緩慢或停止;三是橫向擴展期。春季隨著氣溫回升,田間病株增加,此期雨水越多,病害越重;四是病害侵莖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麥株拔節后病菌侵染莖稈,形成花稈;五是枯白穗表現期。重病株爛莖,在4月底5月初出現枯白穗,特別是雨后驟晴并持續一段高溫干熱風天氣,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現更快。
4發病原因分析
秋冬溫暖、春季多雨潮濕天氣有利于發病;春季多倒春寒、凍害重,病害重;氮肥用量大,病害重;播種早、用種量大,冬前生長量大,侵染早,冬后發病重;草害重,病害重;地勢低洼,病害重;田間密度大,通風不良,病害重。
5防治方法
5.1加強抗(耐)病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目前尚無高抗紋枯病的品種,但是可以選用當地豐產性能好,抗(耐)性強的或輕感病的良種,在同樣的條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是經濟易行的控病措施。當前在紋枯病不斷加重的病區,可選用抗性較好的或輕感病的品種,如魯農502等。
5.2農業防治
5.2.1適期播種,適當減少用種量,也就是大力推廣精量播種,減少基本苗。
5.2.2合理輪作,控制田間密度,通過各種有力措施預防不良氣候影響,提高小麥植株抗逆性。
5.2.3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地頭、溝渠邊雜草,可降低田間濕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
5.2.4實行科學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拔節期追肥,實行氮、鉀肥配合追施,可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麥苗貪青晚熟,誘發病害加重危害。
6藥劑防治
6.1藥劑拌種;采用立克秀或戊唑醇拌種,用藥量為干種重量的0.1%~0.15%,因拌種后會影響發芽率,拌種時每50公斤種子加進75毫升赤霉素,起到逆轉的作用,也可以加進增產菌10克,混配拌種,可有效的控制紋枯病的發生,并能兼治其他土傳病害和苗期銹病、白粉病、莖基腐等。注意嚴格掌握用藥量,防止影響出苗。
6.2藥劑噴霧;在小麥分蘗盛期開始藥劑防治,根據病害發生程度防治2~3次,適用藥劑有井岡霉素、禾果利、粉銹寧、三唑酮、丙環唑、己唑醇、戊唑醇等單劑及其混配劑。紋枯病發生嚴重的田塊,分蘗拔節期要采取“大劑量、大水量、提前潑澆或粗噴霧”方法,確保藥液淋到基部發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