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品種的更換及耕作制度的改變,玉米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呈加重趨勢,玉米病蟲害是農民種植玉米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它不但影響玉米的質量,而且還會降低玉米的產量,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發生比較嚴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紋枯病、苗枯病、粗縮病以及蟲害地老虎、玉米螟、粘蟲等,對玉米生產造成了很大影響。為了加強農民對玉米病蟲害的了解,并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本文闡述了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些具體預防和解決的措施。
1玉米病害的種類與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除為害上述部位外,還可為害果穗。許多地區常將這二種病統稱為“玉米斑病”。
1.1.1癥狀識別: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最后變為褐色枯死斑。空氣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
1.1.2影響發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發、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傳播,都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其中溫濕度是主要的。
1.1.3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徑。不同的品種對病害的抗性具有明顯的差異,目前生長上常用的抗病品種中有中單2號、中單14號、四單8號、丹玉13號、陜單9號、煙單14號、豫玉11號等。二是消滅越冬菌源和減少發病初期菌量。
1.2玉米絲黑穗病
本病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損失率,為害相當嚴重。
1.2.1癥狀識別: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癥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維管束的殘余物。
1.2.2影響發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一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并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土壤和糞肥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溫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1.2.3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品種間對本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二是實行輪作、深耕:連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發病重。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本上可消滅土壤中病的為害。另外,深翻土壤,將病菌孢子壓倒播種層以下,再減少菌源,減輕發病。三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燒毀,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1.3青枯病
1.3.1癥狀識別: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1.3.2影響發病的因素:其一,是鐮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鐮刀菌的復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1.3.3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在栽培措施上應促進全苗,注意排水。
2玉米蟲害的種類與防治
2.1地老虎
2.1.1生活習性:地老虎又叫地蠶、土蠶、切根蟲。地老虎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成蟲體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兩道暗色雙線夾一白線的波狀線,翅上有兩個暗褐色的腎狀紋與環狀紋,腎狀紋外側有1條尖三角形的黑色縱線;黃地老虎前翅僅有腎狀紋和環狀紋。卵均為半圓球形,初產時黃色,以后變暗。小地老虎幼蟲身體表面布滿黑色圓形小顆粒;而黃地老虎幼蟲體表則沒有顯著顆粒。
2.1.2影響地老虎發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兩種地老虎大發生的預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濕潤,雜草滋生,地老虎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適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數大,成為第二年大發生的基礎。
2.1.3防治方法:地老虎的防治,必須采取誘蛾、除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