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晨
運城是全國重點蝗區之一,也是山西省東亞飛蝗惟一發生區,全市宜蝗面積60余萬畝,蝗區過水面積在5萬畝以上。近年來市、縣兩級從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政治高度來認識做好蝗蟲等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開展蝗蟲監測與防控,黃河灘涂推廣種植蓮菜、糧食作物等蝗蟲非喜食作物,盡管我們動用大量人、物、財力進行了對飛蝗的防控,但在防控中仍有很多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對防治蝗蟲問題的思考。
1近年蝗蟲發生防控動態
1.1發生防控情況
近年來,我市東亞飛蝗總體偏輕發生,每年發生面積都在40萬畝左右,主要發生在個別農田和荒草灘,出土盛期在5月上中旬,防治適期在6月上中旬。盡管蝗蟲的適生地有所擴大,蝗蟲防治的投入不夠,氣候條件對蝗蟲的數量增長有利,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等,但是我市沿黃縣(市)測報人員對東亞飛蝗堅持查后即報,嚴密監測蟲情發生發展動態,準確掌握蝗蟲達標區和高密點分布情況,有效控制了蝗蟲的發生和危害,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同時我市擁有多臺三角翼飛機、多旋翼飛機、加農炮等,一旦蝗蟲發生,可隨時到位,足以做到農區飛蝗達標區處置率達100%,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遷入蝗蟲不二次起飛”的目標,確保糧食增產增收,為我市農業保駕護航。
我們的策略是狠治夏蝗、抑制秋蝗,優先采用綠色治蝗技術,不斷提高生物防治技術比例,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蝗區生態環境,促進蝗蟲災害的可持續治理。防控主要通過生態控制: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或種植棉花等蝗蟲不喜食作物,實行精耕細作,改善土壤質地,破壞蝗蟲的發生環境,達到控制蝗蟲種群的目的;生物防治:在中、低密度蝗區利用殺蝗綠僵菌、殺蝗白僵菌、蝗蟲微孢子蟲等微生物農藥和其他植物源農藥開展防治,保護蝗區生態環境;應急防治:在高密度蝗區和農田周邊發生區,組織植保專業化防治隊進行統防統治,及時有效控制蝗蟲發生為害,確保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為害”的目標。
1.2近年來發生防控情況的變化
1.2.1種植結構變化
盡管由于效益下降,在黃河灘涂推廣的蘆筍、棉花等蝗蟲非喜食作物面積大幅度減少,玉米、小麥等喜食作物增加,為我市東亞飛蝗的發生提供了食源,增加了點片高密度發生幾率,但是近年來在黃河灘地,新興的生態觀光農業迅速發展,像蓮藕種植、池塘養魚、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等,都減少了蝗蟲的生存地,對其生境進行了破壞,起到了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數量,減少了適于蝗蟲的產卵地。
1.2.2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
蝗蟲的天敵很多,包括青蛙、鳥、真菌、病毒、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因此保護和利用好當地的蝗蟲天敵,對于控制蝗蟲有重要作用。它們可以消滅很大一部分蝗蟲,可以有效控制蝗災。目前在我市:一是在蝗蟲的發生地為鳥搭巢,招引鳥類,防治蝗蟲;二是防止亂捕殺青蛙,保持自然界中青蛙的數量;三是在打化學農藥時要避開天敵發生期,或發生地點,盡量選擇好的農藥,只對蝗蟲有殺傷作用,而對天敵無殺傷作用。
2當前蝗蟲防控工作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2.1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我市灘涂面積大,查蝗區域都在離市區較遠的黃河岸邊,缺乏交通工具,人員無法到達,甚至無法當天返回,尤其是桃花汛期,人員安全都無法保證。加之在防治過程中,多數灘涂老百姓依然使用有機磷農藥,生物農藥得不到推廣。
2.2人員素質和積極性不高
由于沒有工作經費和勞務補助費,加之查蝗時間是在每年的5~8月,挖卵是在10~11月,正是天氣炎熱和寒冷的時候,導致很多人員不愿意去蝗區查蝗;同時查蝗人員的業務水平、系統研究還不夠,檢測設備不先進,導致無法找到安全可行的查蝗方法。
2.3項目補助力度不夠
東亞飛蝗防治區域在黃河灘,路途遙遠,道路不平,高溫酷暑,用水不便,作業難度大,前期調查、人工、宣傳、監督檢查等費用無法落實,同時蝗蟲防治成本過高,據調查,每畝防治費用維持在10~12元,如使用生物農藥需要增加2~4元,這些都給防治工作的開展造成很大困難。
3建議和思考
3.1加快新型測報工具的研發、推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型測報工具的研發、推廣、使用是提高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建設現代植保體系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情況,加快研發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的新型測報工具,促進蝗蟲測報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時也要增加項目投入,通過設立專項、明確專人、增加投入、加大考核等途經,在測報工作安排中,列出部分專項經費,支持新型測報工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積極推進新型測報工具研發應用。
3.2提高待遇,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蝗蟲防治工作中,需要進行蝗蟲發生調查,需要進行技術宣傳,進行監督督查,進行新聞宣傳,進行資料積累匯總,建議在工作中能適當給予經費,以便順利開展工作;同時適當增加查蝗和防治人員勞務補助,提高工作積極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