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柴守誠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生姜、毒豆芽、鎘大米……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真正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必將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
漢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及追溯現狀
1.1農產品資源豐富。漢中市是傳統農業大市,現有耕地總面積445.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02萬畝,總產104萬噸;生豬飼養量690萬頭,肉類總產34萬噸;茶園總面積113萬畝,茶葉總產3.85萬噸;蔬菜復種面積97萬畝,產量225萬噸;果園總面積60.7萬畝,總產量42.6萬噸。
1.2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良好。全市現有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71個,產值達到59億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13家,年銷售收入120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3783個,家庭農場794個。全市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57.3萬畝,流轉率14.2%。
1.3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全市現有209個生產基地342個產品通過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認證,11個產品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業企業共注冊商標193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2個、省級著名商標40個、省級名牌產品28個。“漢中仙毫”品牌價值18.99億元,“城固柑桔”品牌價值15.73億元。
1.4安全監管體系日趨完善。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由農業和食藥監管部門分段負責。農業部門市、縣兩級都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各鎮辦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市食藥監局設食用農產品監管科,各縣區有食藥監管局或市場監管局,各鎮力均成立了食藥監管所或市場監管所,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鄉三級監管體系基本建立。
1.5追溯體系建設持續推進。2013年起,以“陜西省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為平臺,以“三品一標”為重點,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工作。目前,45家企業、合作社加入追溯體系,32家企業44個產品基本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
2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1缺乏制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生產記錄、包裝標識、追查追溯等方面做出了規定,《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明確了建立生產記錄、進銷貨臺賬和市場準入制度等方面的責任,但在農產品追溯標準與規范、廣度與深度等方面尚無明確界定,缺乏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規。
2.2追溯信息共享難。漢中市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但追溯信息未能實現通識共享,既不利于消費者查詢、政府部門監管,也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2.3操作難度大。農產品追溯包含記錄管理、標識管理、查詢管理、監督管理四大基本要點,而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無生產檔案、無包裝標識產品占絕大多數,且生產、銷售分散,包裝、編碼等追溯環節開展難。
2.4相關主體參與意識不強。當前,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單一農戶無法參與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食品加工流通企業基本具備參與條件,但由于先期投入較大和運行成本增加,且無法實現追溯產品優質優價,導致參與意愿不強。
2.5消費者認知度低。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加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消費者“沒有聽說過”,并對追溯信息真實性表示懷疑,高于市場均價購買可追溯產品的意愿不強烈。
2.6
日常監管面臨尷尬局面。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落實不夠到位,流通環節無法提供索證索票資料問題普遍存在,日常監管停留在市場自檢和監督抽檢層面,檢測覆蓋面小,監管工作處于兩難境地。
3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對策建設
3.1制定法律法規。制定出臺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專門法律,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確定追溯對象,明確核心追溯信息,界定各相關主體的義務和責任等,以法律的強制力加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步伐。
3.2建立統—追溯體系。建立統一的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數據庫,設計開發適用于種植業、畜產品、水產品等不同種類農產品的信息采集、傳遞、識別、查詢系統,設置政府管理、企業操作和終端查詢三大平臺,將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全面納入追溯體系。
33實行梯次推進。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優先將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納入追溯管理范圍,重點選擇方便追溯、附加值高、社會關注度高的食用農產品建立追溯平臺。對一般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先期可實行紙質追溯,嚴格落實生產記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等制度。
3.4強化幫扶指導。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加大對追溯實施企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加大對企業人員的培訓指導,加強過程監管,確保信息真實、完整。引導企業利用標識載體進行商業開發,提升品牌形象。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鼓勵食品鏈上下游企業合作聯營,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追溯體系建設。
3.5監管無縫對接。建立監管部門聯席會商制度,整合監管資源,共享監管追溯信息,實現全程無縫監管,不斷增強政府部門對問題農產品的發現和處置能力,提高農產品安全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
3.6增強消費認知。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開展公益宣傳,定期發布追溯管理信息,曝光典型案例。在大型農貿市場、商超設立可追溯農產品銷售專區,配備查詢終端,讓消費者直觀體驗,溯源維權,放心消費,“倒逼”生產經營者自發進行內部追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