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攀 馬洪瀟 王志 王云峰
隨著近年來新植經濟林不斷增加,1953~1996年共營造經濟林達97.03萬hm2,尤其是“八五”計劃實施后,新植經濟林占同期造林總面積的24.4%。2000年營造經濟林32607hm2,干果林占4283hm2。遼寧于1981年開始營造速生豐產林,到1996年為27.83萬hm2,是同期新植用材林面積的21%。2000年遼寧生產木材730800m3,原木達680300m3,約占木材生產總量的93.09%。但是當前森林經營管理模式仍是粗放型,森林資源培育還未成為經濟上獨立核算的經營單位,擴大再生產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截至2000年林業營林基本建設投資是17257萬元,營林資金緊缺,生產水平較低,遼寧省森林面積較小,林木平均蓄積量僅有35.78m3/hm2,遠低于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的國內平均水平78.06m3/hm2與世界平均水平114m3/hm2。此外,林齡結構不合理,可采資源較少,用材林中幼、中齡林所占比例較大,直接威脅到后備資源的培育發展。為有效克服困難,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認真探索一條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生態化的經濟發展之路。
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展望與思考
2.1建立完善規章制度
無規矩難以成方圓,要想確保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成功經驗,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已有規章制度上進行不斷完善、創新,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落實到位,以明確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監督體制,細化監督管理的內容,加大監督執行力度,對于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進行違規操作的人員,應加以懲罰、制裁,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權威性,這樣才能在規章制度的保障下,使林業可持續發展。
2.2加大林業技術資金的投入
林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在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的基礎上,確保林業資源不受破壞的同時,具有再生能力。而科學技術作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林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要想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實施科技興林的戰略,通過多渠道集資的方式,增加林業技術資金的投入,有效解決林業資金緊缺的問題。為了響應科技興林的號召,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發揮權威性,建立專項資金撥付政策,組織林業技術研發,并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融資,邀請各方面的專家、技術人員參與到林業技術研發中,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3創新發展思想,確定林業發展方向
堅持現代林業發展思想,明確林業發展方向,是國家林業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粗放式的外延發展模式為主,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過于注重經濟效益的提升,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給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構成威脅。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利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林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的具體情況,在有效落實環境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改善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綠色、生態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以確保我國林業經濟效益不斷增長,走上資源節約型道路。
2.4培植龍頭企業,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
政府應制定并實施扶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促進林業穩步發展。具體體現為:在進行林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政府應遵循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原則,扶持引導已有的林業產業大戶,通過實施優惠林業稅費政策與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支持一批有特色的新林業產業項目。此外,還需收購與兼并分散、低效生產企業,進行重組改革,以起到輻射、帶動和示范的作用,從而實現林業行業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與專業化。
2.5加大優秀林業人才的引入
我國當前林業行業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思想過于守舊,難以滿足現代化林業行業發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大林業人才的引進,強化培訓力度,確保人才充足。此外,還需適當給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林業管理中,確保林業可持續發展。某林業企業為了確保人才充足,在應聘管理人員方面,除了進行資歷考評,還需組織培訓,經過考核合格,才能上崗操作。為了留住管理人員,不僅通過實施租房福利補貼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外來優秀人才參與到林業管理中,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福利保障制度,為全部工作人員辦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與醫療保險,同時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子女教育的問題,增強引進人才對企業的歸屬感,此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為了激發員工的熱情,還需建立激勵措施,給予工作優秀人員資金獎勵、晉升機會、股權獎勵與繼續教育。
總之,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維持人類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關鍵,能夠改善全球氣候,維持生態平衡的同時,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創新發展思想,確定林業發展的方向,并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加強林業技術資金的投入與優秀林業人才的引入,培植龍頭企業,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從而確保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