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與基礎產業,也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是新時期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十二五”以來,張掖市積極落實“南保青龍、北鎖黃龍、中建綠洲”的林業發展戰略布局,協調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取得良好成效。在“十三五”開局之初,如何深化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發揮林業發展效應,是張掖市林業部門必須重視的問題。
1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發展是最為核心的內容,必須根據張掖市林業產業實際,結合本地區農村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因地而異,—些地區著力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一些地區則重點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一些地區需優化和改進林業產業結構。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林業發展,需要依照當地情況,明確發展前景,統籌規劃。在規劃前要實地調研,在決策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社會的實際需求,讓農民參與進來。同時,明確規劃和發展的目標:—是推進多樣化林業建設,使土地、空間得以充分利用,以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最大限度保護適地適樹林業生產潛能;三是實現森林物種多樣性,建立生態環境系統,積極改善自然和居住環境,真正造福百姓;四是物種保護和林業生產密切結合,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保證經濟建設;五是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結合,使林業發展人文性充分展現出來。
2強化管理,保護資源
張掖市南連祁連山,北靠合黎山、龍首山,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張掖市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林業資源管理面臨新的挑戰。當前,在一些農村地區社會建設中,仍存在非法使用林地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土地整理、開發建設等名義,將林地的用途隨意改變;隨意挖、移植樹木,毀林造地;過度開發和利用林業資源,造成森林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基于此,必須充分認識到林業資源保護在推進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文明鄉村構建方面的意義,科學處理經濟建設和林業資源、生態保護的關系,嚴格按照規劃,審查社會建設用地,有效控制用地規模,必須守住林地紅線。首先,要積極建立省、市、縣(區)各級林業資源監管和檢查系統,創建并完善各地區的林業資源檔案。其次,推進林業資源立法建設,持續完善林業生態效益的補償機制;最后,需要積極創新林業資源管理機制,通過政府預算購買服務路徑,使社會企業組織參與到林木的病蟲害防治、護林防火、資源保護等工作中,全面提升林業資源的管理水平和保護力度。
3應用科技,推進建設
要充分結合林業科研和生產,使林業科研組織的專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依靠林業科研組織及林業高校的專業技術,選擇適宜區域,創建林業科技建設示范區。通過示范去激勵、引導廣大林農,把先進的林業科技、發展信息及時地傳授于林農。此外,重視GPRS、衛星遙感、紅外監測等先進技術在林業發展規劃、監測、控制、護林防火、瀕危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應用,緊緊圍繞祁連山的生態問題,制定科學的恢復治理方案,做到分類整治,推進基于“3s”技術的數字林業建設。同時,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林業發展必須基于社會需求,重視創新,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加快智慧林業的創建,建立林業產品電商平臺、林業資源實時監測系統、林業建設金融平臺以及農村林業政務平臺。
4提升意識,加快發展
現階段,環境治理形勢日益嚴峻,必須讓全民建立可持續發展和林業保護意識,強化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發展理念,進而提升全民綜合素質,促進現代林業的建設和發展。基于此,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宣傳,讓廣大農民能充分認識到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立正確、科學的林業發展觀和生態觀。張掖市農村人口比仍較高,土地資源豐富,農田、山地不單單是區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也是受人們生活、生產影響的重要污染源。應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方式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引導農民建立人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在林業建設和發展中踐行。
5重視創新,特色發展
張掖市農村地區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不盡相同,在文化上也不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農村的習俗也是多種形態。所以,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對于特色農村,尤其是離城市近的農村地區,應充分結合鄉村風光、農村文化,重點建設觀光林業、生態旅游林業。如此不但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觀光、休閑的去處,還是新時期林業產業發展創新的重要路徑,有助于生態環境建設,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
6加大投入,靈活融資
為實現農村林業可持續發展,應加大投入,適度開展規模經營,構建家庭林場,培育新時期職業林農,引導廣大農民通過股份制、轉包、轉租、互換等方式,實現林地、林權的合法轉讓。基于此,需要實施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林業金融服務,進一步擴大林業建設保險范圍及類型,最大限度保障農民的利益。同時,應創建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積極探討排污交易權、資源利用權等補償方式。此外,要推進林業碳匯交易,積極組織碳匯造林工作。
總之,林業發展是當前張掖市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應根據張掖市農村實際,做到統籌規劃,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和管理,并要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林業生態意識,積極發展特色林業,加大投入,完善融資機制,以實現農村林業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