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志 張曦暉 曲明偉 韓立鵬
通過研究不同收獲期對水稻適口性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收獲時期的推遲稻谷含水量處于下降趨勢,以10月15日含水量最低,為17.2%,產量最高的收獲時期為9月20日,但同時水稻的含水量也最高達到了23.7%,不利于水稻的收儲。
黑龍江建三江墾區是寒地優質粳稻生產區,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稻谷商品率高,但是在水稻收獲季節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適宜收獲期短,直接影響著水稻安全收獲并且對稻米品質有一定影響,本研究針對不同收獲時期對稻米品質和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確定有利于提高水稻適口性的最佳收獲期。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七星分公司水稻高新科技示范園區,土壤類型:草甸白漿土;質地:粘土;有機質:4.7g/kg;PH:6.o;堿解氮:214.6ppm;有效磷18.7mg/kg;速效鉀223.4mg/kg,地勢平坦,多年老稻田。
1.2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墾稻26,生育日數126天左右,需要活動積溫2300℃,主莖11片葉。
育秧方式:缽體毯狀盤育苗方式。
1.3試驗設計
小區可在同一田塊內安排,田塊要平,保證土壤肥力條件一致。田間管理措施要一致,播種時間按當地習慣播種,播種量100g/盤(芽種),插秧期設置:時間按當地習慣。插秧規格與面積:行穴距30×12cm。插秧行數>35行。
1.4試驗管理
試驗按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一管”栽培模式進行管理,4月10日播種,5月13日插秧,播種、插秧均在一天內完成。插秧規格30cm×12cm。整個生育期不施用任何防病藥劑和葉面肥。
施肥:根據當地正常水平施肥條件,其中46%尿素9.6kg/畝,64%磷酸二銨7kg/畝,50%硫酸鉀10kg/廟。氮肥按基:蘗:調:穗=4:3:1:2的比例施用,磷肥全層基施,鉀肥基穗各占50%。控水:全過程采用間歇灌溉,控制用水量,控水整地,花達水移栽,寸水增溫促蘗,間歇灌溉調氧壯根保葉,忌大水大灌。
2結果與分析
2.1氣象條件分析
今年5月份持續低溫,平均氣溫為11.5℃比2014年同期偏低2.0℃。盡管在5月10日以后可以開始插秧,但也比2014年遲了很多。隨后5月15日至5月16日冷空氣再次加強,5月下旬溫度較2014年同期低1.7℃,最終導致秧苗延遲型冷害的發生,給水稻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6月至7月氣溫與去年比較相對偏低,秧苗生長速度較慢,但可以滿足秧苗生長所需溫度,8月至9月氣溫相對較高,彌補了前期低溫對水稻的影響;從降雨量來看,2015年降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8月份降雨量最大達148.2mm,與2014年相比降雨量多119.8mm,此時期正是水稻灌漿期,大量的降雨對水稻的灌漿形成了一定影響,導致水稻出現少量病害發生,但無太大影響,但由于9月份降雨量減少,氣溫較高,對水稻后期生長較為有利。
2.2水稻生育期調查
由于受低溫天氣影響,插秧后前期緩苗較慢,5月12日插秧,5月20日返青,返青期達8天,氣溫過低,水稻出現低溫冷害,葉片被凍死,返青后又生新葉,秧苗自身養分過早消耗,生長緩慢。6和7月份氣溫較往年同期低,水稻齊穗期比往年略微延遲。
不同收獲時期對稻谷水分的影響見表2,隨水稻收獲日期的推遲,水稻籽粒水分含量有明顯下降趨勢,到10月15日水稻含水量達到最低,為17.2%,水分也基本達到安全水分。今年特殊的天氣情況,霜降推遲10天,因此前期收獲的水稻相對含水量偏高。
2.4產量性狀調查表
根據實驗產量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水稻產量隨著收獲期的推遲呈現下降趨勢,千粒重隨著收獲期的推遲下降的比較明顯,這主要是后期收獲的水稻含水量降低,致使水稻產量偏低。通過田問隨機取點調查,各調查點穗粒數、結實率差異不顯著,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
3結果分析
寒地水稻收獲季節氣候多變,直接影響收獲安全和稻谷品質。實踐證明,過早收獲稻谷含水量高,收獲時期的不斷推遲水稻含水量、千粒重和產量都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所以建議應充分考慮當地天氣的變化情況,選擇適合的收獲時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