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軍
臨夏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區,地處臨夏州西南部,靠近黃河南岸。縣區地質地貌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混合,屬于典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境界多山地、溝壑,全縣地區按照生態被劃分為川塬灌區、干旱半干旱區和高寒山陰區。農業是臨夏縣的主要產業,地區耕地面積在38萬畝左右,人均耕地1畝多,耕地數量少,農作物產量不高。臨夏縣全縣境內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和蔬菜。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村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臨夏縣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部門緊緊圍繞農民持續增產增收,在農業發展方面不斷創新,切實改善農村地區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促進了地區農業技術推廣進程,保障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服務職能全面發揮。
1臨夏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目前,全縣設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1個,區域站5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15個。我縣自1989年建立鄉鎮農技站以來,以建設“四有”鄉站為目標,建立健全了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管理上實行縣農牧局與鄉鎮政府“條塊結合、雙重領導”的模式。2008年5月完成了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原縣農技站升格為正科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級建制,隸屬縣農牧局領導,內設農技站、土肥站、植保植檢站、經作站、農環站五個專業站及—個辦公室,承擔公益性服務職能。中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縣農技中心的派出機構,承擔公益性服務職能,均為股級事業單位。近年來,通過中央及省級財政項目一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扶持,在原鄉鎮農技站的基礎上經改擴建成了5個區域站(服務2個鄉鎮),15個鄉鎮農技站,其“人、財、物”由縣農牧局管理,實行“管理在縣,服務在鄉”的管理模式,其人員調配、考評和晉升,要充分聽取服務區域鄉(鎮)政府的意見。
2臨夏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對策分析
2.1加強領導,強化宣傳交流
首先,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規章制度。加強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的組織管理,為確保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順利實施,鎮成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領導小組,強化工程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遴選技術指導員,細化科技入戶工作方案,做到人員落實、職責明確。根據駐村技術指導員選派要求,精選駐村技術指導員;按照實施要求落實項目實施地點和科技示范戶,推行合同制管理,明確各方責權利。加強對技術指導員的培訓,實現科學技術人員到農戶田間地頭開展指導工作。確保項目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落到實處,扎實穩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其次,強化宣傳交流。通過中國農業科技入戶網、農業網、沿海農業網、中華西瓜網等網站及時上傳我縣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動態。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簡報》、《農業》、《作物栽培》等刊物,及時宣傳報道縣區內農業科技入戶中涌現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經驗。充分利用“兩臺一報”廣泛宣傳科技入戶的工作動態、實施情況、典型做法和經驗成效。通過制作專題片、宣傳欄等形式持續宣傳和報道先進的做法和經驗,努力實現在媒體上有聲音、有版面、有畫面,在領導中有印象、有反應、有影響,大力營造科技入戶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全面推進科技入戶工作。
2.2積極探索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
首先,開展合作式服務。大力推廣公司+農戶+標準化模式,通過涉農企業為農民提供農資統購、統耕統種統收、病蟲草統防統收服務;其次,開展托管式服務。大力推廣“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等經營管理模式,實現專業服務組織按市場規律運行,實現經營和技術服務的良性互動。著力培育5~10個輻射帶動面廣、服務功能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及經營權條件下,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托管協議,在生產環節開展服務,合作社由種至收全程負責;最后,建設農技信息服務平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加入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網上交易。在農技管理部門、農技人員和農戶之間建立以信息交流與服務為主的信息化平臺,全面武裝農技人員和農戶,切實為縣域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注入活力,使之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2.3開展技術示范指導與培訓
實行分工負責制的工作機制。首先,按照行業不同,負責優質玉米、無公害蔬菜、小麥、馬鈴薯等的技術指導服務工作,負責生豬養殖、水產養殖等的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其次,示范戶在技術指導單位和技術指導員的指導下,負責本行政村的示范工作,示范帶動本村及周邊農戶共同采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等,擴大技術覆蓋面;最后,技術指導員在技術指導單位的組織指導下,負責責任區的技術指導培訓工作,實行技術指導員包村聯戶制,每名技術指導員對口聯系1~3個村和10個科技示范戶,開展對口包村、示范戶和農民的培訓與指導服務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