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艷 高銫艷 劉長新 王建進
在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家基礎建設中占據關鍵地位,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農業關乎國民生產與生活質量,不斷推進農業生產建設可以有效強化國家競爭實力,為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玉米屬于高產農作物,高度重視玉米種植工作能夠有效地增加糧食產量。基于此,文章將玉米栽培作為研究重點,闡述了與玉米栽培種植相關的東西,希望有所幫助。
1現階段玉米栽培技術狀況研究
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玉米是十分重要的農作物,而且在農業生產的比重較大,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關鍵地位。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各領域中逐漸提高了現代科技應用的水平,特別是農業生產。現階段,我國玉米種植的面積穩定增加,而且秋玉米與春玉米的發展效果相對理想,為此,玉米栽培技術應有效拓展研究范圍,不斷強化技術的應用。在應用玉米栽培技術方面,不同區域的水平也存在差異,但始終向著更理想的方向發展。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各項工作開展的重點,有機結合玉米生產種植和生態建設也是農業工作人員的工作核心。
2影響玉米栽培技術應用的因素解構
2.1玉米選種
要想確保玉米高產且穩產,最關鍵的就是對玉米品種的選擇,種子質量對玉米產量與品質產生直接的影響。玉米品種對于環境的要求也存在差異,所以玉米品種的選擇應對栽培地區的氣候環境、降水量以及溫度與種植制度予以綜合考慮,保證選擇的種子具有較強的抗病性且產量提升,始終遵循高標準與要求,合理選擇玉米品種。只有玉米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才能在諸多土壤條件下正常地生長,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確保高產與穩產的同時還應當增強種植地選擇的科學性。通常情況下,應選擇具有較強排灌能力的土壤,立地條件要良好,土壤內部所含有機質量應適中。
2.2精細化整地
玉米要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且根系發達,但在全生育周期內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很大,只有保證根系的生長發達才能對土壤當中的水分以及營養物質予以有效吸收。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促進玉米的正常生長,對養分充分吸收,就一定要嚴格遵循精細化的整地要求,玉米播種以前,應開展全面整地,保證整地的深度控制在20~30厘米范圍內,為根系正常生長提供保障。若整地深度太淺,玉米扎根會不穩定,增加倒伏的幾率。在整地過程中需充分結合施肥工作,確保底肥施用的充足性。一般來講,每畝地需要施用2000~3000公斤的腐熟農家肥,同時還有50公斤的復合肥,鉀肥與磷肥的施用量通常都是10公斤。
2.3選擇合理播種時間且密植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種植地與土質會產生直接影響,諸多外界因素也會對玉米成長帶來影響。為此,玉米播種以前,應提前了解當地氣候環境與溫度,以免播種的時間不合理,對全苗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地區間的氣候差異較為明顯,環境條件有所差別,必須對播種時間予以準確把握。播種的時候,應高度重視定植的密度,一般每畝地玉米幼苗的定植數量要控制在3500~4000株。定植密度的主要目標就是增加玉米的產量,定植密度也需要對種植地立地條件、播種的深度以及土壤墑情等予以充分考慮。如果土壤立地條件理想,那么株距可以控制在5厘米,若土壤立地條件不理想,則應將株距控制在8厘米左右。只有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定植環境,才能夠營造理想的生育條件。
2.4施肥時間的選擇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需要采取集中施肥的方式,充分考慮土壤化驗的結果、目標產量與需肥規律,最好選擇使用測土配方的施肥技術。其中,磷肥、鉀肥與農家肥要全部底施,氮肥總量的30~40%也作為底肥施加,剩余量在追肥時使用。如果玉米的畝產量是600公斤,那么每畝都需要施用90公斤左右的磷肥鈣,同時還有65公斤的碳銨以及15公斤的硫酸鉀。若玉米的畝產量超過800公斤,所使用的碳銨量應控制在120公斤左右,過磷肥鈣在90公斤,硫酸鉀的施用量是20公斤。采用這種施肥方式,能夠使玉米幼苗吸收養料的效果不斷提高。如果是在玉米拔節期間追加肥料,最好將氮肥作為施用重點。除此之外,保證適時中耕,實現土壤實際溫度的有效提升,使土壤更為疏松,不斷強化除草與農藥噴灑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應保證澆水操作的及時性,使玉米植株獲得更充足的水分。在澆水的時候需要注意適中與適量。種植工作人員還應當全面且深入地分析玉米植株種植的具體狀況與人工授粉的參數,一旦授粉完整性較差,必然會降低玉米產量。
3玉米栽培技術的發展前景
在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選擇的玉米栽培技術會直接影響生長情況以及產量和品質。所以,加大玉米栽培技術管理與應用力度,逐漸成為農業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玉米栽培技術可以與玉米生長狀態完美結合,進而為其提供理想的外界生長環境。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播種時間、地段以及土質的合理性,才能實現玉米生長效果的全面提升。特別是種植密度,在玉米種植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視。玉米栽培技術與現代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也是科技應用的成果,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強化玉米栽培的技術,實現玉米產量的提高,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