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源自生活,又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可見物理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開展生活化教學,從而賦予物理課堂以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聯系策略
在新課標實施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師要順應新課程的理念,把課堂教學內容多與生活進行聯系,使課堂貼近學生身邊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的氛圍中學習物理知識,這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實現物理知識的構建,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 運用生活導入,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將要講述的內容精心為學生安排生活事例作為課堂導入,就會很容易使學生有熟悉的感覺,可又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主動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功率》時,教師指著窗外正在興建的教學樓:在地面上還有很多的磚需要運到上面去,你能想到什么方法?由于教學樓已經建了一段時間,學生每天都從那里經過,學生對運磚這個生活場景很熟悉:可以讓工人把磚沿著樓梯搬上去,也可以用滑輪一批一批地運上去,還可以用起重機吊上去。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顯得很滿意:思考一下不論哪種方法,做的功是一樣的嗎?教師問到這里,學生就感覺不再只是生活問題了,學生沉下心開始思考教師的問題:是一樣的。教師追著學生的回答:那么在這些方法中存在哪些區別?面對教師的一再追問,學生的物理思維被喚醒,經過討論、交流,最終給出了答案:這些方法的用時不同。單靠工人搬時間會很長,而起重機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師用物理語言引導學生:換個說法就是做功不僅看多少,還要看做功的快慢。今天我們將學習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新課的導入,可以讓學生有種親切感,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教學步伐進行思考、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就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就能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二、 引發生活沖突,培養思維能力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看到與自己認知出現偏差的情況,那么就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學生就會很積極地思考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這時教師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教學《力的分解》時,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鐵塊和細線放到了講桌上,在上課時就用細線把鐵塊綁住,并在兩端各系一個繩套,這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分別用其中的一根細線和兩根細線把鐵塊提起來,并要思考哪種情況細線更容易斷掉。學生看著這個生活中總遇到的事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這時教師就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實際操作一下,只見學生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細繩慢慢地吊起了重物,很顯然操作的學生神情很緊張,下面觀察的學生的心也隨著鐵塊被吊起懸了起來,好在細繩沒有斷掉;這時再用兩根細繩吊物體時就沒有了剛剛的緊張感,觀察的學生心情也很放松,這樣兩根細繩也安然把鐵塊吊了起來。就在學生暗自高興的時候,教師接過這個裝置,在學生不知情的狀況下教師把兩根細繩張開了一個很大的角度,學生看到了驚人的一幕:細繩斷了,鐵塊隨之掉了下去。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剛剛也是在用兩根細繩想吊起鐵塊,細繩怎么就斷了呢?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擺在了學生的面前,這時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沖突,學生就很積極思考、分析問題出現在哪里,回想學生與教師的實驗操作哪里存在著不同,很自然就會想到是因為兩根細繩的夾角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教師給學生創設與認知出現沖突的場景,就會讓學生在這種沖突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出現的問題,這將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這樣就更加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探索物理知識。
三、 利用生活問題,培養探究精神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向學生提出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學生之間就會有爭論和辨析,這樣就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很好地發揮出主體的作用,培養探究精神。
教學《牛頓第三定律》時,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而是讓學生有真實的生活體驗,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出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教師首先讓學生站在墻邊,然后并攏雙腳,用手支撐身體呈現出傾斜的狀態,當學生完成了這個動作后,教師就要求學生在雙腳不動的情況下恢復成站立的姿勢。學生要想恢復姿勢,勢必要在手上用力支撐一下墻面。動作完成后,教師就向學生提出問題:請你回憶一下剛剛在恢復姿勢時你所做的動作是什么?學生就會回想剛剛的動作,教師接著問: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這時學生開始從物理的角度去思考,經過分析,學生就進入了討論、交流狀態,課堂上不時傳來了爭論聲、辨析聲、認同聲,最后大家形成了一致的認識:要想站起來就要對手用力按壓墻面,這時就能感覺到墻面也給手一個作用力。教師又讓學生舉例說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方面的實例,學生就會開動腦筋思考生活中的這方面的實例,這時教師就給學生出示了兩個彈簧秤互拉的情形,學生親眼看到兩個彈簧秤的讀數是一樣的,最終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
教師讓學生進行實際生活體驗,再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有相互的探究、討論、交流,對于出現的不同意見,學生就會重新思考,自然就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最后通過爭論和辨析,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內容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要讓物理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物理的影子,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這種歡愉的課堂氛圍下,就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
滕玉永,現就職于江蘇省淮陰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