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亞斯丁·烏斯曼
畜牧業是一項基礎產業,特別是對于我國而言,畜牧業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發展而體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而奶牛是畜牧業中比較常見的養殖牲畜,能夠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收益,但是養殖存在難度,特別是對于一些特殊的地區,養殖過程往往因為氣候出現變化,導致奶牛患病,研究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新疆地區是我國較為偏遠的地區,而且氣候環境較為惡劣,致使畜牧業發展往往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筆者通過本文,從夏季奶牛易發疾病防治入手,具體分析和研究。
1養殖地區概述
本次研究的養殖地位于庫車縣,整個地區主要表現為地勢北高南低,屬于新疆中部地區,同時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重鎮和西域軍事據點,為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季干冷,夏季酷熱,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11.4℃,年均降水65毫米,因為環境條件惡劣,夏季成為奶牛疾病的高發期。
2夏季奶牛易發疾病特點及防治
2.1熱應激的癥狀以及預防
熱應激嚴格來說并不屬于一種病癥,而是奶牛生理特征,因為奶牛的體質決定其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卻缺乏耐熱能力。一般奶牛的耐受溫度可以不足27攝氏度。溫度過高,奶牛就會出現熱應激,主要表現為體溫上升、產奶減少、免疫力降低等,若是持續升高則會影響奶牛正常生殖,甚至引發大面積死亡。防治手段應當根據地區的氣候確定,即如本次研究的庫車縣,晝夜溫差較大,而奶牛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強化對奶牛場的散熱、通風即可,如在牛棚設置電風扇,同時配置溫度計以保證養殖人員對溫度合理把控,定期以冷水沖洗牛的身體以降低體溫,同時可以選擇涼快的夜間以及早晨進行喂養,從而保證其免疫力。此外,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解暑作用的中草藥,兼有藥物和營養作用,能夠協調生理機能,減輕熱應激造成的機能紊亂,增強對高溫的適應,增加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利用,調整免疫機能。
2.2傳染類眼部癥狀及預防
在庫車地區,夏季酷熱干燥,細菌滋生,高傳染的疾病以眼病為主,比如牛摩拉克氏桿菌可以誘發傳染性結角膜炎,一般染病的奶牛眼結膜會腫脹充血,同時出現較多的分泌物。預防手段除了需要將患病牛進行分隔,也需要對其居住場所進行清洗與干燥,盡可能消除蚊蠅的滋生,清除奶牛場內角落的積水、污水和雜草。而對于已經染病的奶牛,可以采用4%濃度硼酸水運用青霉素以及四環素等抗生素類藥品直接滴注在眼部患處,每日滴藥三次,若是奶牛病情控制不明顯可以加入肌注流程,即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日注射一次,每次用量為5萬U,注射四環素則需要間隔兩日,每日劑量為20毫克。
2.3酒精陽性乳癥狀及預防
酒精陽性乳往往是在高溫環境下,而且溫度越高,發病率越高,患病的牛群表現為乳汁出現酒精且濃度高于70%,酒精的占比超過一半。而且病癥可以按照酸度分為兩類,即高酸和低酸。后者是比較多見的,因為低酸混有酒精的牛乳與一般牛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視覺表現方面卻很難進行辨識,唯有以酒精實驗檢測方能取得精確的結果。對于酒精陽性乳的防治,主要按照病因選擇科學的防治手段,即如奶牛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導致酒精乳產生,則可以選擇以黃蔑多糖及多維介入治療。若是病牛的發病主要是因為飼喂不當,則可以對飼喂料的數量以及構成進行調整,如每天飼料混合40_60克的牛代慷體素,同時可以運用碳酸氫鈉或者磷酸二氫鈉以靜脈給藥方式進行治療。此外,若是因為其他病癥誘發酒精乳,則需要采用頭孢噻呋鈉、碘化鉀以及氫化可的松聯合葡萄糖完成治療。
2.4流行熱癥狀及預防
流行熱的病原體是一些不耐熱的彈狀病毒,以空氣作為媒介進入奶牛呼吸道,從而導致染病。發病主要的癥狀表現為高熱、流涕以及食欲不振等。而且奶牛往往很難開始一般運動,關節以及肌肉表現出嚴重的痛感,若是治療不及時就會導致奶牛無法進行正常生殖,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顯著下降。而治療方案主要根據病牛的癥狀進行調整,如高熱癥狀,可以采取肌注慶增安注射液的方式治療;呼吸感染嚴重,則可以肌注安乃近(每次30毫升)以及普魯卡因青霉素(每次300~400萬U);若病牛出現多個嚴重癥狀,則可以基于以上藥物加服4~8g的鏈霉素;若病牛出現喘息,則應當及時輸氧;若病牛出現運動障礙,則需要基于以上基礎治療配合靜注鹽酸硫胺以及葡萄糖酸鈣,此外還需要加入肌注氯化鉀進行輔助治療,若是癥狀表現更加嚴重,則需要進行適當的穴位按摩以加強療效。若是上述治療方法依然無法讓病牛恢復運動能力,則需要以鼓皮、食醋進行翻炒然后放入麻袋,對其腰部進行反復溫敷,每日進行一次,每次持續溫敷1小時,直到病牛能夠自主站立即可停止。
總體來說,庫車地區的夏季干燥且高溫,而奶牛往往因為耐熱力不足而導致各類病癥感染率持續上升,對養殖戶而言,應當加大對奶牛夏季易感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防治工作力度,同時還需要針對已經染病病牛的臨床癥狀表現盡早確定患病類型,同時采取科學的治療手段,以保證治療的效果。當然,養殖人員還需注意針對常見的傳染性病癥做好應急預案,進而保證病癥在產生初期就能得到控制,以減少牛群大量染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