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楊斯博
摘 要:消費需求是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及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本文收集了2015年我國30個省份的截面數據,以此作為樣本來分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于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彈性為0.9327,據此提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刺激消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實證研究
一、引言
消費作為宏觀經濟學中重要的研究指標,對于生產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由凱恩斯的消費函數可知,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自發消費與引致消費。自發消費支出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然而影響引致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物價水平、利率、當期可支配收入、未來收入預期等。其中對引致消費影響效果最為顯著的即當期可支配收入,其與邊際消費傾向共同作用直接影響著居民實際消費支出,但當期可支配收入對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是本文即將展開分析的內容。本文收集了我國30個省份的截面數據,以此作為樣本來分析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于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計量經濟模型建立
為了分析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關系,本文選取了2015年我國30個省份的截面數據作為統計分析樣本數據,其中把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元)作為解釋變量(用X表示),把消費支出(單位:元)作為被解釋變量(用Y表示),建立了下述的一般模型:Yi=A+BXi+U(i=1,2,3,4),其中:
Yi --各地區城鎮居民平均第i種物品消費
A --常數項
B --代定參數
X --各地區城鎮居民平均收入
U --隨機擾動項
三、模型的求解和檢驗
通過EVIEWS9.0軟件,利用OLS最小二乘法對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及統計檢驗,并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與自相關性進行補救,從而估計出最終的參數。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Yi=6543.531+0.9327Xi
(1854.316)(0.0704)
T=(3.5288)(13.2412)
R2=0.8623 n=30 df=28
F=175.3294 DW=2.3715
1.經濟意義檢驗
從模型中可以看出,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長1元時,居民消費支出將增加0.9327元,居民消費支出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很明顯符合實際情況,經濟意義合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回歸方程的截距在模型中由A表示,它代表居民的自發性消費行為,并不受可支配收入變化的影響,其大小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現狀相一致。回歸方程的斜率在模型中由B表示,它代表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MPC)是大于0小于1的,由線性回歸的結果可知,0
2.統計推斷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
由模型結果可知,R2=0.8623,R2(修正的可決系數)=0.8574,均大于0.85,這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效果很好。
(2)t檢驗
t=13.2412,查表t0.05=2.045,t>t0.05,n-2=28,說明可支配收入對消費支出影響顯著。
3.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于回歸模型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只存在一個解釋變量,故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2)異方差性檢驗
由White檢驗結果可知,Obs*R-squared=5.3070,且Probability=0.2562>0.05,效果不顯著,所以模型中隨機誤差不存在異方差。
(3)自相關性檢驗
由回歸結果可知DW=2.3716,查詢DW統計表,dL=1.363,dU=1.496,模型中dU=1.496 再對模型進行高階自相關檢驗,所有滯后期的偏相關系數PAC直方圖均未超過虛線,表明該回歸模型不存在高階自相關性。 綜上,最終模型回歸結果為Y=6543.531+0.9327Xi,從模型中可以看出,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長1元時,居民消費支出將增加0.9327元,居民消費支出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四、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到家庭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通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從而擴大生產增加產出,最終帶動收入的同步增長形成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提高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首要因素,其對刺激人們消費意愿的效果顯著。為了提高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首先應整體提升人們的工資水平,目前在我國收入初次分配中,工資增長的速度明顯低于企業盈余以及政府凈稅收增長的速度,同時與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更是相差懸殊。因此應大力提升工資在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嚴格控制壟斷行業的超額利潤分配,同時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在分配的過程中兼顧公平,保證低收入家庭的正常消費水平,提高城鎮居民整體的消費能力。其次,應逐步完善我國促進就業的相關政策,優化就業環境。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職工的職業素養與業務能力,從而提高人們的就業環境與質量,帶動工資水平的同步增長。同時還可以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式,大力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創造出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為失業人口提供就業保障與收入來源,增強城鎮居民的消費信心。 第二,增強對城鎮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減少預防性儲蓄對實際消費支出的擠出效應,進而刺激居民消費。首先,政府應提高居民的社會福利,在住房方面嚴格控制房價的過快增長,增強對政府廉租房的建設力度;在醫療方面,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切實解決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教育方面加大對城鎮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普及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使其更加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通過提高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社會福利,可以有效降低預防性儲蓄從而增加居民實際消費支出。其次,充分發揮稅收的轉移支付能力,提高退休職工的退休金收入,同時增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保障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金收入。最后,政府應嚴格控制物價過快增長,以此來確保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真實性,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 參考文獻: [1]龐笑,姚慧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對其消費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面板數據模型[J].金融經濟月刊,2017(1):95-96. [2]顏妍.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6. [3]位洪明.社會保障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14. 作者簡介:趙陽(1996- ),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4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楊斯博(1995- ),男,山西太原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4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