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雞球蟲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球蟲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蟲病,臨床癥狀特征為消瘦、貧血、血痢、生長發育受阻。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一旦暴發,將會造成雞群生長發育受阻,導致料肉比下降,飼料報酬降低。本文主要介紹雞球蟲病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并給予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措施。
1病原學
雞球蟲病原為艾美耳屬的球蟲,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蟲和毒害艾美耳球蟲對雞群的危害最大。臨床病例多見的為多種球蟲造成的混合感染。通常雞球蟲成蟲寄生在腸上皮細胞內,球蟲卵囊則隨著排泄物一起排到體外。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球蟲卵囊經1~3天即可成為孢子化卵囊,其內含有成熟的子孢子,正常雞常因誤食具有感染性成熟的孢子化卵囊而發病。
球蟲卵囊對外界環境和常用的消毒藥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4~9個月。溫暖而潮濕的環境非常適合球蟲卵囊的生長發育,但是較低溫度、較高溫度以及干燥等環境將會延緩卵囊的孢子化速度,甚至使卵囊亡死。
2流行病學
發病雞和隱性帶蟲者是主要的傳染源。被卵囊污染的飼料、飲水、土壤或使用工具等以及蒼蠅、蚊蟲、鼠類等都能成為雞球蟲病傳播的媒介。雞常因誤吞入含有孢子化卵囊的食物而感染。各種品種、年齡、性別的雞均能感染。本病的多發季節為濕熱多雨的夏季,且以3個月以內的蛋雞或種雞多發,成年蛋雞或種雞感染則多表現為陰性感染,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3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患病雞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羽毛逆立,頭蜷縮,飲食減少,雞冠以及可視黏膜有貧血現象、顏色發白,雞只逐漸消瘦,下痢,排血紅色或棕褐色血便。剖檢發現病變主要在盲腸部位,表現為盲腸腫脹變大,黏膜有出血或壞死現象,內部有許多紅色血液或凝集的血樣塊。雞球蟲對小腸的傷害主要在小腸中段,表現為使腸壁變厚、壞死,內有血液或凝集的血樣塊。嚴重感染病例多經3~5天死亡。
4診斷方法
臨床上雞體帶蟲但不發病的現象很常見,所以雞的發病和死亡是不是由于球蟲感染引起,不通過實驗室檢測很難確診。簡單方便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以下兩種,方法一,采集發病雞的糞便進行飽和鹽水漂浮法或糞便涂片法進行檢查,若查到球蟲卵囊即可確診。方法二,解剖采集腸黏膜或刮取腸粘膜進行涂片檢查,若觀察到裂殖體、裂殖子或配子體中任何一種,即能確診。
5綜合防治
5.1加強飼養管理
養雞場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各生長階段的雞要分開飼養,謹防帶蟲但不發病的成年雞傳播病原給雛雞。雞舍的內外環境一定要做到干凈衛生,并且嚴防飼料、飲水、使用工具等被含有球蟲的糞便污染。糞便要盡快打掃,進行堆積發酵以消滅寄生蟲卵囊。保持雞舍干燥,防止潮濕,用具、料槽、水槽等可用熱蒸汽或熱堿水等定期消毒。
5.2藥物治療
發病時應特別注意不可亂用治療藥物,以防中毒,最好選用水溶性的抗球蟲藥物,通過飲水途徑給藥。養雞場在選用抗球蟲藥物時要嚴格執行穿梭用藥和輪換用藥的方案,以避免或減緩耐藥性的發生。還應該注意,治療時適當給予維生素K和維生素A能加快患病雞康復。常用的抗球蟲藥為氯苯胍、球痢靈、硝氯苯酰胺等,藥物做預防時劑量為治療量的一半。
5.3疫苗預防
目前市售有抗球蟲疫苗多為活卵囊疫苗,常用的方法為拌料,應拌足夠的料至少夠雞吃6小時。疫苗接種后2周應特別注意不要給雞群投喂抗球蟲藥,因抗球蟲藥會阻礙球蟲疫苗繁殖或將其殺死,導致免疫接種失敗。若是平養10天內不要更換墊料,因為接種球蟲疫苗雞需要重復感染才能產生免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