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平
摘 要: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對一定會計期間內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后所提取的一種有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和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政府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會計信息使用者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不僅僅影響到企業以及與企業利益相關方,而更為重要的是其對國家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和國家的整體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會計信息;原因;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會計信息的質量已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對會計信息依賴越來越強的背景下,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不可忽視。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企業的體質改革作為前沿陣地,股份制企業體制的建立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以及轉換企業的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股份制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失真方面相當嚴重,甚至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這對于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體質改革有著非常重大的危害。
一、會計信息失真相關概念
1.會計信息含義
關于會計信息的概念我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張建華在《會計信息系統》中認為:會計數據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應用會計方法記錄下來的一種會計信息源泉,而會計信息是對一系列會計數據的加工和處理,是對會計數據的約束,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和監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主要依據。其中,會計信息包括的內容主要有經濟業務的往來信息和財務信息兩大類。所謂的經濟業務信息是指的外部業務、內部業務以及轉賬業務等信息;財務信息是指企業為了進行財務管理而提供的信息:如資金的籌集、運用和攤配等。
2.會計信息失真含義
按字面意思理解,會計信息失真也就是說會計信息提供者提供的會計信息失去了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真實性要求的質量特征。我國學者對其確切的定義并不統一,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的會計信息失真就是指會計信息不能夠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不符合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內部原因
上市公司通過財務造假使得其會計信息失真的內部動機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是資本市場動機,這種動機是其進行財務造假的直接動機,具體來說一是沒有上市的公司為了取得上市資格,或提高發行價格進行財務造假,二是已經在股票市場上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為了獲取配股資格來提高股票價格,以免受到摘牌的處罰。三是為了配合股票 二級市場進行炒作,這是由于股票在上市后上市公司為了維持股票價格的波動水平通過財務造假來實現。
其次是契約動機,由于在現代公司企業所有者和企業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這種關系下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目標往往會出現不一致的狀況,進而就產生了道德風險。因此企業所有者為了激勵經營者通常會采取報酬激勵的方式,而這種激勵方式往往都是以企業經營業績為基礎的,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為了謀取在自己經營期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而采取財務造假給投資者造成一種虛假的經營業績,從而保持住自己的地位獲得最大化的報酬。
2.外部成因
首先,會計準則的不完備性,由于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合約具有客觀存在的不完備性從而使得企業在處理某些經濟業務時經常會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其次是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足,當前我國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由于對于會計信息利用缺乏內部的動機從而使得會計信息的需求出現嚴重不足的現象,從而使得財務造假無法被及時的發現。再次是會計技術本身的缺陷,使股權融資公司的財務造假成為可能,由于會計的處理方法是建立在多種假設的基礎之上,不同的會計人員對于同一會計資料進行核算后其結果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而會計人員正是利用了會計處理時的不同假設前提和各種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進行財務造假。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加強會計法律規范體系建設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以《會計法》為核心,以《總會計師條例》、《會計人員職權條例》等行政性法規以及《經濟法》、《公司法》等為補充的會計法律體系。但是這些法律法規雖然規定細致嚴密,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國在完善會計法律、法規發面不要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要更加注重每一條具體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這樣就會使得會計法規的靈活性和激勵會計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加強法律監督,加大執法力度
(1)加強法律處罰力度
目前我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法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認同同一法律事項時卻有著不同的法律解釋,例如在對會計造價的責任主體的處罰規定方面,各法律規范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對責任主體的罰款,刑法規定為2至20萬元,公司法是1至10萬元,證券法為3至30萬元,而會計法則規定為0.3至5萬元,可以明顯的看出,會計法在作為會計領域最具有法律效率的法規,其在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上很明顯的要低于其它法律。因此,會計法應當加強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主體的處罰力度,至少要與其它法律相持平,從而加強會計造假人員的違法成本,對其帶來較大的威懾力,從而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2)加強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
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杜絕,依靠法律法法規的同時政府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監督主要包括財務監督和稅務監督,我國新出臺的會計法雖然規定了政府監督的責任,卻沒有明確規定政府監督的具體措施,因此,政府要發揮好監督職能,必須銀行、稅務、財政等政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對企業的各種帳證嚴格審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endprint
(3)加強執法力度
加強執法力度就是說對會計信息造假的查處方面要體現出法律的強制性和嚴肅性,各級司法部門和政府會計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對于會計造假現象嚴肅查處,決不留情。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1)發揮董事會的核心作用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中董事會在企業的治理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因此,要對董事會制度進一步完善,強化獨立董事的決策權限,從而確保董事會在企業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除此之外,完善董事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讓其在經濟上不依賴于其薪酬體系,從而避免被企業的高管人員所控制,從而能夠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對投資者和債權人更加負責。
(2)完善管理者的激勵機制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對企業管理人員建立完善的激勵措施,通過健全的激勵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進行財務造假,使得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目標趨向一致從而減少代理成本。對于管理者的激勵一般采用股權激勵和薪金激勵兩種方式,因此,股東大會要將薪金激勵和股權激勵相結合,建立起完善的經營指標評價體系,以防止管理者諸如像通過財務造假等短期行為來為自身謀取利益和其它濫用職權的現象。
四、結論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相當復雜,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對此進行探討,對會計失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都也進行了較多的闡述,但是從實際的應用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在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方面收效甚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主要是我們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本質原因沒有能夠完全的找出來,對其治理是一門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綜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朱春雨.國有上市公司財務造價為哪般--以南紡股份為例[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4(09).
[2]于化贏.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價動因分析及對策--以萬福生科為例[J].財務月刊,2014(08).
[3]崔揚.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10).
[4]吳國斌,郝建輝,葉陳毅.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與對策[J].企業經濟,2014(08).
[5]陳誠.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動因淺析[J]財務與會計,201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