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華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聯系日趨緊密的同時,全球競爭的風險化也不斷加強。我國學者在反思社會發展的同時,意識到在眾多因素中,區域的經濟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愈加凸顯,甚至在極大程度上是企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企業中,企業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倡導者和最高執行者,領導者的文化意識決定了企業的成長能力和創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健康發展指數。本課題將從區域經濟文化的視角,探討區域企業發展中區域經濟文化的影響機理,為解決企業的發展困境提出新思路。
關鍵詞:區域經濟文化;企業成長;文化創新
一、課題研究背景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域經濟文化對社會經濟的反作用日趨凸顯,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動力。在中國不同的區域內,區域文化對特定區域的經濟滲透也是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部分企業仍沒意識到文化對于企業經濟發展的反作用,企業家通常認為企業的生產要素將是企業盈利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和企業領導者的個人才能,這種企業發展模式即為帕累托最優。至于各種企業生產要素如何相互促進而產生最大效應,企業家往往忽略基本假定。這就造成了在相同區域內企業發展實力的天差地別。因此,在現代的企業發展模式中,企業領導者更強調區域經濟文化的作用,并用最難以模仿、最有企業特色的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區域文化內涵。
二、區域經濟文化的含義和機理
1.區域經濟文化的含義
區域經濟文化,就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經過人類社會的發展,導致的文化差異,從而形成的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特征與地理位置息息相關,即為區域經濟文化。區域經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存在的本身,具有傳統的文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本地區的金融特色,從而產生了不同區域的經濟文化特征。國外經濟學者波特認為,區域的經濟文化是一種價值觀,旨在對個人及其單位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力和弘揚價值觀。區域經濟文化重視實際,倡導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區域文化的內涵具體可細分為創業精神、創新意識、流動偏好、合作意識、信用觀念和開放思維。具體以創業精神、合作意識、信用觀念為例。
(1)創業精神。創業精神內涵可分為三個主題,一是追求機遇,追求環境變化的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往往是人們尚未注意到的趨勢。二是追求創新,包括對生產的變革、轉換思想和引入新的生產方法。三是追求規模、利潤的增長。創業者應不滿于現狀,實現企業盡可能的快速增長。不斷的尋求新機遇,不斷的創新,持續推出新產品。
(2)合作意識。由于企業的生產發展,市場容量擴大,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合作意識的提高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合作大于企業獨占資源。企業只有在團隊、伙伴之間倡導平等合作,才可在合作中健康成長。
(3)信用觀念。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對人言而有信,二是給予他們最基礎的信任。當企業出現有利的信用合作時,企業的言而有信將會通過市場途徑給予豐厚的回報,相反,也將會導致數倍的懲罰效果。
2.區域經濟文化對區域企業的作用機理
區域經濟文化所涵蓋的內涵,將形成一系列的調控機制,對政府、企業、民眾等等相關機構起著深厚的影響,以此實現區域經濟的繁榮。
(1)激勵作用。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會促成創新文化的孕育與成熟,一個政府若能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并加以示范鼓勵,此類效應的循環,將形成社會正能量。區域創業文化將使創業者努力實現創業,并積極創造一個新的企業生產模式甚至一個嶄新的行業領域。在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將會作為模范激勵其他創業者們不斷奮勇前進,形成優良的示范作用。
(2)導向作用。區域文化的示范作用體現在個人成功者對社會的反作用和導向作用,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引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向及重新配置。
(3)擴散與滲透作用。區域經濟文化的滲透作用在于潛移默化,滲透作用緩慢的作用于企業,最終影響企業的發展軌道。區域經濟文化的一旦形成,變會呈現放射狀向周圍輻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其他區域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模式等等。區域經濟文化向人們傳遞著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念,促使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再次分配,從觀念上轉變人們的生產方式,減少了生產成本和政府重新分配資源的人力成本,優化了區域資源的配置,促使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4)規范與整合作用。區域文化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文化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顯著體現,文化可以改變觀念、規范行為、展示形象、改善投資環境等等。文化是一種軟實力,這種軟實力對于約束市場交易環境、交易行為,使市場更誠信、更透明至關重要。
(5)創造作用。國外學者伍德認為,優秀文化不僅在于自我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更在于博采眾長,吸取精華,去除糟粕。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體現在生產出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模式甚至新的創新理念等等。尤為重要的是,創造作用豐富了企業領導者的意識,更新其文化觀念,使其由上至下的發起創新活動。企業的基層職員積極響應并完成創造活動。甚至會伴隨出現一些社會組織,輔助企業完成資源配置的優化,減少企業生產成本。
三、創新區域經濟文化,推進區域企業成長的啟示
古往今來,人民是時代的改革者和開拓者。若想推進企業快速成長,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人民是創新區域經濟文化的組織者和倡導者;而區域制度是區域優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人民積極創造創新區域經濟文化,政府就應該從制度的角度保護民眾積極創新文化,鼓勵其創新區域經濟文化的實施。
與此同時,企業的成長是與區域經濟文化密切相關的。社會大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土壤,在封建社會,由于社會的自然經濟的影響,商人在封建社會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因此形成了因循保守的觀念。商人怕承擔風險,而采取保守的態度,按照封建社會的君主意識行事,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endprint
現代的社會,為了使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促使企業更“靈活”更“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弘揚區域社會主義優秀文化,以此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營造創業的文化氛圍。積極發揮為民思想,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提供便利的發展條件,培育企業領導者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2.發揮政府政治職能,為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保障。打破企業領導者墨守成規的經營態度,轉變其經營思想,對優秀的創新企業家實施嘉獎以資鼓勵。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社會風氣。為社會中的發展進步企業,制定特色制度,例如可適當減免稅金,發放政府的財政補貼,提高創新企業的員工福利待遇等,從正面積極引導企業的創新活動等等。
3.社會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利益保障機制,實現獨自盈利向合作盈利的轉變。現代社會要求實現社會分工,這就要求必須實現社會合作。社會合作要求我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若企業忽視社會的分工,將會導致主體利益的減少,拉低社會的福利水平。
4.企業重視創新人才的引進。企業作為生產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創新意識,還應積極引入創新型人才,積極為企業優良的創新環境添磚加瓦。例如,企業可以利用政府的便利條件,從國外引入創新性人才,促進企業的運作發展。也可定期組織人員去國外的同類型企業觀摩、學習,定期組織人員的在職培訓和學習,實現企業職員的在職充電,促進企業優良文化氛圍的形成。
5.政府要規范行業行為,杜絕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對于盜竊知識產權的企業,予以嚴重打擊。進一步促使企業家的踏實意識,實現其從浮躁向務實求真的質的轉變。
四、結束語
在一定程度而言,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多種因素互相促進的結果,所以應加強創新,形成合力。在此,觀念創新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基礎。基于區域經濟文化創新視角,區域經濟文化的創業文化、創新意識、流動偏好、合作意識、信用觀念和開放思維都將對企業以及社會起著調控作用。企業若想在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勢,不僅要依靠政府予以相關政策的優惠、創新環境的培養,企業自身還應積極發揮創新精神,引進相關創新性人才,以此帶動區域經濟的重塑與發展,為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促進區域經濟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賈春峰.文化力啟動經濟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尹繼佐.文化創新與城市發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2015.
[3]沈孔忠.文化因素與城市生態環境[J].城市開發,2015(9).
[4]李剛.基于企業基因視角的企業演化機制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