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十二五”的結束以及“十三五”開展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區域經濟發展仍不平衡,東西部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區域經濟的合理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改革開放使得東部地區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優勢,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開展并沒有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馬太效應愈加嚴重;“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解決了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一帶一路;區域經濟;合理發展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而且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東部地區直接面臨國際市場,很快建立了市場機制,產業完成快速的轉型,實現了高速的發展。與此同時中西部市場發展程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一系列新的經濟問題與經濟矛盾逐漸展露出來。同時,世界經濟處于低迷階段,經濟復蘇乏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全球經濟復蘇增添了一股新的動力,面對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一帶一路”成為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際間合作的意識越來越強,“一帶一路”在協調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區域經濟是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是建設實現現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化過程中應當研討和處理的重要課題,我國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區域為龍頭,以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四大區域為板塊的區域經濟格局,以“引進來”、“走出去”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逐步帶動內陸地區的發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政策實施的偏向性也加劇了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短期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時,也不利于長期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區差距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區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東部地區的快速轉型,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經濟主流的背景下,傳統制造業不斷地向內陸遷移,東部地區與中心部差距越來越大。
2.區域產業結構的趨同性
當下經濟快速的發展,各式各樣的企業表面不同,產業結構類似,低端行業的重復建設,導致了產業資源的極大浪費,行業之間的過度競爭,產業一直處于低級狀態,經濟利益低下的過度競爭,直接導致很多企業的滅亡,這也是產業結構趨同的最大缺點。市場體制的不完整性,不健全的審判制度,都有可能造成產業結構的趨同性。由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特點,產業結構的趨同無法完全消除,根據獨特的經濟形勢,結合現階段的各區域經濟實際特點,把產業趨同帶來的損害降至最低。
3.地區的分割化與貧困地區發展問題
在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逐漸擴大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割據現象非常嚴重,所謂地方割據,是指城市的發展保守性,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而不允許其他地方的更有競爭力的商品進入市場,這種顯現象不僅導致了商品的流通阻塞,還使得各行業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地區、企業、行業之間也無法優勢互補,造成資源的浪費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對我國的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問題。
三、我國區域經濟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1.改革開放下東部地區比較優勢明顯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領導下,在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帶、沿海開放城市的戰略作用下,東部地區集中式的發展,大量的資金融入其中,產業轉型速度快,相比較而言西部地區專業轉型速度緩慢,而且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與科技領域的交流無法與直接和國際溝通的東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論,憑著改革開放的政策,東部地區擁有著集中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在沒有人為操控下,只會使得東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
2.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一系列政策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就已經意識到區域經濟差距有逐漸增大的趨勢,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比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是未能解決東西部經濟差距的根本問題,東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不會減緩,西部地區的市場引導力仍然不足,改革開放初,東部地區經濟總量比重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0%,中部地區經濟總量比重占29%,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比重占21%。到2014年,三個地區分別為55%、25%、20%,相比改革開放初東部與中西部1:1的比例,地區經濟差距仍在擴大。
四、“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作為一個960萬平方千米的大國,各區域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和發達程度差異很大,各個區域也都有各自的優勢,改革開放下,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樣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同樣實行對外開放,中部地區則起著聯通的作用,“一帶一路”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1.東部地區的新機遇
2014年以來,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增長速度卻在減緩,個別省市出現瓶頸現象,經濟增長趨于飽和狀態,“一帶一路”戰略的貫徹落實,為東部區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促進東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國致力于對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加強了與東盟的經貿往來;在經濟合作上,我國在參與了RECP談判上贏得區域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并且進一步取得了成員國間的政治信賴,為今后區域經濟的全面合作創下了美好的藍圖。國家依照東部地區的詳細狀況,圍繞著“一帶一路”提出了一系列的開放政策、會談、合作和舉措,為新型經濟機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對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加強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國際環境下,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溝通磋商,推動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在國內,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帶一路”戰略計劃的主要任務,“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區域化的規劃更加注重對外開放,西部區域直接面臨周邊國家,通過國際合作,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相結合,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深化體制改革,逐漸縮短與東部地區的差距。endprint
3.東中西部之間的互聯互通
“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核心區域包括18個省市,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廣西5個自治區,重慶、陜西、甘肅、青海、吉林、遼寧、云南8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定:福建、廣東、浙江、海南4省和上海市。由于產業結構的趨同和地區分割現象嚴重,通過一帶一路,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東部地區嚴重的產業結構趨同性可以快速的轉移至中西部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圈定的省份之廣,充分地與東部地區相互合作,打破國內的市場分割,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建議
1.完善基礎建設,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
自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已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方針下,國家應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投入大規模的資金,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措施。城鄉一體化水平是區域綜合實力的象征,推進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和城鄉一體化水平是必經之路。
2.加快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創新
在“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引導下,金融體制改革也顯得極其重要,絲綢基金、亞太行等金融機構,應加強金融創新理念,學習和借鑒大型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堅持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基本原則,結合“一帶一路”的戰略方針,加強國際交流,為國際間的貿易往來提供綜合人的金融服務,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
3.精準區內、區際規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結合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明確區域規劃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總綱領,根據各區域的不同,各區域制定的方針也就不同,介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不全、經濟基礎薄弱,而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借助本身的地域優勢,發展其自然資源,中部地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結構也相對完整;中部地區應大力發揮自身承接的能力,向西擴展,發展綠色產業,向東努力追趕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但其資源有限,所以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是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孫久文.“一帶一路”戰略與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開發研究,2017.2
[2]鄭志來.“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5.7.
[3]馬小南.“一帶一路”影響下區域經濟的發展新格局.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5.
[4]鄧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探析.品牌,2016.4.
作者簡介:劉大林(1996- ),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國民經濟與管理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