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經濟”已然成為當今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文章在結合實際案例的基礎上,對我國目前共享經濟的本質進行深刻探討,并在共享經濟當前發展現狀的客觀事實下,對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作出了系統而詳實的剖析,并提出了以用戶為核心,促進核心機制功能發揮;完善產權制度,明確“去中介化的邊緣”;加快分工體系的重構;加強自律監管等合理建議。
關鍵詞:共享經濟;互聯網平臺;去中介化;重構
一、引言
共享經濟(分享經濟)也稱合作消費,其實質是使用權的共享。共享經濟是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產物,是網絡企業借助移動互聯通信技術、移動支付、LBS、GPS等技術手段,整合線下閑散資源,以較低的價格實現供求雙方精準匹配,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共享經濟內在含義十分的豐富,筆者這里只是大致描述了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國內外學者對共享經濟定義有著豐富的研究,視角獨特頗具研究價值。
二、文獻綜述
盧現祥(2016)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從而使得原來潛在的資源納入可交易的范圍。共享經濟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和普及,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交易成本。他還認為共享經濟具有運行特征和制度特征,運行特征指的是共享經濟是暫時轉移閑置資源的使用權,以閑置資源的重復交易和高效利用為表現形式;共享經濟的制度特征指的是共享經濟從人格化到非人格化的轉變,是產權觀念向共享觀念的轉變;羅賓·蔡斯將共享經濟定義為三要素,即閑置的資源(產能過剩)+共享平臺+個體廣泛參與;布茨曼則將共享經濟分成三大類:共享技能;二手交易市場;共享或租借某種信息平臺.劉奕,夏長杰(2016)從三個理論角度對共享經濟的內涵進行闡述:從交易成本理論視角將共享經濟的價值定義為在擁有某項資源的消費者與需要該資源的消費者之間,對某一時間可以接受的交易成本之間創建一個匹配;從協同消費理論的角度認為共享經濟的存在,使得擁有某種物品的所有權不再是消費者欲望的最終表達形式。協同消費即超越物品的所有權,而通過部分所有權享受該產品或服務;從多邊平臺理論的視角認為共享經濟平臺公司是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提供者和使用者搭建了一個交易平臺,增加市場競爭,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縱觀國內外學者對共享經濟本質、內涵的闡述可以發現,目前尚未對“共享經濟”作出統一的定義。本文在參考以上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當今共享經濟現狀、問題、本質的探討,形成了一些淺薄的想法,以期為我國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國內外共享經濟的差異
以共享單車為例,相信體驗過共享單車的用戶可能認為該行業可能是Uber的縮影。可是共享單車是否真正意義上是共享經濟的產物?對于消費者來說共享單車和汽車帶給自身的效用是無差異的,而對于運營商來說是否是一樣的?這里我們需要打個問號。為了更好的對比國內共享單車類型的共享經濟與國外Uber代表的共享經濟有何不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國內共享單車的發展情況。2016年4月摩拜單車上線,專業化的自行車生產工廠和代加工產,以交押金方式投入市場進行使用;無獨有偶,ofo仍然擁有自己的專業化生產工廠和代加工廠,依舊按照繳納押金方式的投入使用。二者相同之處就在于打造專業化的公司,實現租賃經濟。這是我國共享經濟與國外最大不同之處,Uber旗下擁有數百萬量汽車,但是沒有一輛汽車是屬于該公司的。真正做到了整合線下限制的資源,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目標,與其說國內共享單車屬于共享經濟的一種模式,倒不如說是租賃經濟發展的一種延伸。若以該種方式定義共享經濟的含義,則國內多數看似“共享商業的發展”皆不能算作共享經濟的產物。
筆者這里并不是否認共享單車的出現,相反是大力支持,畢竟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消費者“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只是在運作模式上提出一點不同見解,既然是共享應該充分利用好限制的資源,而不是另起爐灶進行生產以致于加重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資源枯竭等問題。筆者認為有分享經濟的實證在于閑散資源的有效利用,因而在運作模式上大有講究。目前國內這種“租賃”式經濟運營模式應該作出相應調整,具體來說減少單車生產量,讓社會閑散的車輛進入該市場。比如那些有意愿分享自己單車的車主,通過向某一單車企業申請注冊,由企業發放智能鎖,進行統一管理。這樣既減少了企業生產單車的成本(摩拜單車簡單版價值幾百元,高配版上千元,生產成本較高),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又實現車主和企業利潤分享的雙贏目標。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為自己出行買單,整個社會的福利將會增加。無論共享經濟概念的如何界定,它始終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想法,具有豐富的含義。
四、共享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
1.共享經濟的現狀
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是商業組織者高度組織化整合服務的提供者,并向用戶提供標準化的商品或服務。共享經濟的出現使得供求雙方借助互聯網平臺直接實現了交易,傳統以高度嚴密組織形式的媒介將不再起作用。共享經濟在革除傳統中介的同時,又構建了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中介。無論是Uber、Airbnb還是共享單車無一例外,均是再中介化的過程。在云計算、大數據的背景下,共享經濟如今已經突破時空的界限,通過LBS將供求雙方納入同一平臺之中去,實現了供需匹配。
2.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共享經濟在給提供者和使用者帶來福利的同時,也沖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及現有的制度安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沖突,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加劇社會矛盾沖突。典型的例子是國內出租車圍堵滴滴事件和2015年4月7日,優步被認為是非法經營,其專車車輛被北京執法總隊罰款扣押事件,使得共享經濟的合法性遭到質疑。這就暴露了雖然共享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現有的法律制度未能跟上腳步,使得共享經濟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在傳統經濟與共享經濟的碰撞中,有效、及時的制度供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2)共享經濟的從業者缺乏安全保障。共享經濟的自由模式,意味著從業者缺乏相關的社會保障,一旦自身合法的權利受到侵害,可能付出較大的代價。(3)信用保障機制不健全。共享經濟的基礎在于社會信用的保障,遺憾的是我國當前信用體系建設相比發達國家要遠遠落后。信用是雙方實現潛在交易的基礎,而在共享經濟中由于供求雙方缺乏有效的信息積累,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雙方信用無法甄別,一旦發生主體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責任承擔主體將不明確,容易造成糾紛。(4)共享經濟借助大數據、互聯網而得到快速發展,因此掌握海量數據的企業容易形成壟斷。不僅如此,消費者個人隱私還容易遭受到泄露的風險。
五、共享經濟發展的對策
(1)以用戶為核心,促進核心機制功能發揮。正如羅賓·蔡斯所言,共享經濟實際是用戶+共享平臺+閑散資源,共享平臺是交易的媒介,用戶是共享經濟的核心,也是互聯網企業獲利的來源。因此以用戶為導向,是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2)完善產權制度,明確“去中介化的邊緣”。通過產權制度的明晰,確定收益歸屬和利潤分配的問題,保護主體利益不受侵害。共享經濟中的閑置資源是私有的,而非公共資源或其他主體所有的資源,共享是將自己閑置的資源共享出去,而不是將非自有的資源轉讓出去,明確好“去中介化的邊界”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所在。(3)加快分工體系的重構。共享經濟在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建立的是一種臨時性關系,形成了新的社會分工體系。但這種臨時性關系是不具有穩定性的,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應加速分工體系的重構。(4)加強自律監管。平臺公司需要建立聲譽機制,確保在平臺上的交易主體能夠實現互相監管,根據服務情況給予“好評”或“差評”。同時要加強對不誠心的交易主體的懲罰,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合法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50):4-5.
[2]盧現祥.共享經濟:交易成本化、制度變革與制度供給[J].社會科學戰線,2016(9):51-52.
[3]劉奕,夏長杰.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6(4):116-118.
[4]邱淳鏘.共享單車真的是共享經濟嗎?[J].現代商業,2016(35):190.
[5]劉蕾,鄢章華.共享經濟--從“去中介化”到“再中介化”的被動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7):14-17.
[6]楊學成,涂科.共享經濟背景下的動態價值共創研究--以出行平臺為例[J].管理評論,2016(12):259-260.
作者簡介:屠西偉(1995.08- ),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增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