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初+馮溪達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新常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且步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的結果,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進一步增至2.48億,占全國人口的l7.20%,養老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本文希望在當前形勢下,通過退休規劃儲蓄充足的養老金,實現退休理財目標,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使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保障退休人員的晚年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規范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形式,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方法;結合比較與歸納分析法,總結分析國外發達國家養老理財規劃的理論和經驗,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相關理論
(一)貨幣時間價值理論
貨幣擁有者放棄現在使用貨幣的機會而進行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到的最低增值。其實質是資金周轉使用后的增值額,即貨幣的時間價值只有在生產經營的周轉使用中才能產生。貨幣的時間價值揭示了不同時點上資金之間的換算關系。
(二)生命周期理論
根據該理論,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將綜合考慮其過去積蓄的財富、現在的收入、將來的收入,以及可預期的支出、工作時間、退休時間等諸因素,決定一生中的消費和儲蓄,以使消費水平在一生內保持在一個相當平穩的水平而不出現大幅波動。
人的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人力資本積累階段,社會的即期消費部分地轉化為未來的人力資本;第二階段人力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階段,人力資本在工作中會逐漸轉化為金融資本或者更廣義的對未來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索取權;第三階段金融資本兌現階段:退休人員在退休后依靠積累的金融資本和工作人口交換生活資料以維持生活水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收入和支出并不總能保持平衡,而實際上多數情況下是不平衡的。
生命周期理論在家庭理財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家庭為其消費行為或項目作決策安排時,應理性考慮效用的最大化。核心目標是追求家庭整個生命周期內總體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預算約束條件是家庭生命周期內的收入與消費支出平衡
(三)資產組合理論
資產組合理論即組合資產,根據風險高低不同,收益多少不同,風險等級不同把多種資產組合投資,從而降低因風險而產生的損益,獲得盡可能大而又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該理論是研究在各種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將可供投資的資金配置于多種資產上,從而尋求不同類型投資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風險水平相匹配的投資組合的系統方法。
三、問卷情況——以天津市為例的養老理財情況調查
(一)年齡情況:在調查樣本中,年齡在50—60歲的老人占多數,達到總體比例的47.59%,年齡在60-70歲的老人占32.11%,年齡在70-80歲的老人占16.90%,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占3.40%。
(二)學歷情況:在被調查的所有有效樣本中,小學學歷占25.15%,初中學歷占33.37%,高中或中專學歷為24.55%,大專學歷占9.50%,大學本科占7.43%。
(三)工作性質:本次調查的有效樣本中,國有企業62.05%,事業單位12.29%,政府機關4.39%,私營企業4.00%,,個體營業0.78%,其他工作單位9.95%,無就職單位6.25%。
(四)理財規劃: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僅有39.53%的老年人有自己的養老理財計劃,而剩下60.47%的人,還未進行養老方面的規劃。
(五)困擾問題:在還未進行卻有意向進行養老規劃的老年人中,有將近24.89%的人無法獲得的理財信息,31.33%的人無法從獲取到的信息中找出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余下43.78%的老年人是對理財的時間、投入金融等方面存在問題。
四、問卷分析
由上述基礎信息可知,現如今,許多家庭還未開始養老理財計劃,還未意識到養老理財的重要性。通過調查,總結出以下存在問題及其原因:
(一)“理財”概念的誤解
老年人總認為理財就是投資,而投資就是風險與收益并存的,他們不愿意冒險,就拒絕理財。但理財并不等于投資,理財是對個人財產的更好規劃和管理。
(二)理財思路的誤區
老年人大多都屬于風險厭惡型,一般都會選擇保守型的理財組合。這樣的組合不會出現重大虧損,但是產生的收益也是比較低的,不利于資金的最優配置。很多老年人不懂得理財,也不放心理財產品,甚至認為,理財是年輕人的事情,老年人沒必要了解。
(三)理財產品的問題
1.老年人最喜歡的理財方式就是存錢。儲蓄確實是風險最小、收益最穩定的一種理財方式。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且當前儲蓄利率逐年降低,可獲得的收益變少,銀行儲蓄并不能讓養老金保值增值。
2.老年人認為其他機構(證券公司等)所具有的風險性超出他們的承受范圍,因此股票、債券等投資方式并不受老年人的歡迎。
3.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具有一定的保險意識,會購買一定比例的保險。但保險公司為老年人設置保險險種的保障成本很高,往往超出老年人的資金承付能力。
(四)理財知識的缺失
1.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信息都呈現在各大網站上。對老年人來說,想要獲得有效的信息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如何瀏覽網頁,如何使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部分老年人還需要依靠子女來獲取信息,甚至就放棄了解理財信息,只在銀行進行儲蓄。
2.經過實地調查,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前臺也放有理財、債券的信息,但許多老年人大多只是瀏覽,最后還是選擇自己最為信賴的產品,不敢輕易嘗試新的理財方式。
五、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養老理財觀念
“養兒防老”是我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通過進行個人養老規劃積累財富用于日后的退休生活,這一觀念對廣大居民還比較陌生,特別中老年人。這就需要社區、金融機構等相關部門針對中老年人進行金融理財方面的教育,樹立起正確的養老理財觀念,借鑒國外包括基于生命周期的資產組合教育,說服中老年人持有年金保險、風險程度較低的資產組合,對當前和未來的金融市場發展進行分析,再與個人實際情況相結合,方便老年人做出清晰明確的選擇,制定合理的養老規劃,保證晚年生活的質量。
(二)豐富理財種類,提供金融理財服務
首先,金融機構嘗試開發一些專門適合老年人的金融產品、養老理財產品等,使他們的養老金保值增值。其次,還可以嘗試跨行業合作,提供全面綜合的理財服務,創建養老投資平臺。第三,由于單一品種的金融產品很難滿足人們對產品流動性、回報率以及風險等方面的特定需求,而個人又往往不具備從事投資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優勢,因此理財專業人士所提供的專業服務就格外必要。金融機構可以培養一些養老理財規劃方面的專業顧問,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各類養老理財咨詢信息和個性化、可行的養老理財目標和方案建議。不僅要將信息放在網絡平臺,還要面向大多數老年人推廣,例如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的社區與居委會合作舉辦推廣宣傳活動。既保證了活動的規范性,又增加了可信度。
(三)保證合法權益,健全金融法律體系
我國已經進入法治社會,只有社會生活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公平公正的基礎和前提。法律法規和政策因素對退休規劃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養老理財體系也要注入新鮮的血液。對于養老理財產品的推行,更需要有法律上的支撐,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應進一步加快探索出臺個人養老理財的稅收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構建有利于個人養老儲蓄發展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讓老年人真正放心,去嘗試新的理財方式。
項目基金:
本文由天津財經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SRT)資助,項目編號:2016SRT-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