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星宇+韓李捷
摘要:能源稅指對選定的特別能源商品征收的一種稅。是對消耗能源對環境的影響和能源的影響征收的費用,是用于環境維護和治理的費用。能源稅是建立綠色稅收體系的核心,是綠色稅收的主體,西方發達國家能源稅在促進能源節約使用,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能源和促進消費者對能源進行替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目前我國能源稅收水平偏低,有關能源的一些稅收政策分散在各種稅種中,主要集中于生產環節,導致能源稅在促進能源轉型創新發展的作用不突出,建議平衡稅收與補貼、平衡能源稅收在各能源品種生產消費各環節分配,建立和完善氣候補償性能源價格體系,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革命盡快實現。
關鍵詞:能源稅;可再生能源發展;能源稅改革
一、中外能源稅比較
1.稅種方面,我國能源稅種是由與能源相關的資源稅、消費稅、排污費共同構成、稅費合一的廣義能源稅制。與國外相對完善的能源稅制相比,我國現行稅制中缺少針對高耗能、高污染行為和產品課征的專門性稅種,在國外廣泛使用的碳稅等本應在能源稅制中起主體作用的專門性稅種還未引入我國稅制。例如,丹麥、瑞典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不僅僅對石油產品和煤炭征收碳稅、硫稅,美國對含碳的能源也征收碳稅和硫稅,發達國家對于化石能源的專門性稅種研究較為深入,從而能源稅制也比較完善。
2.稅收水平方面,根據能源企業生產環節繳納的資源稅、增值稅水平在價格中的比重,在銷售環節繳納所得稅在利潤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消費者在能源消費時繳納的汽油稅、電力稅等能源消費稅,根據能源價格與稅收統計年鑒數據,對丹麥、瑞典、德國、日本、中國的能源稅收水平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丹麥、瑞典、德國、日本和中國在生產和銷售環節的能源稅征收比例相差較小,而在消費環節,丹麥、瑞典、德國、日本的能源稅征收比例比中國高出很多。
二、能源稅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促進作用
1.能源稅減少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的成本差距
傳統能源已經大規模生產和廣泛應用,其生產技術經歷上百年,市場運營機制完善,生產成本較低,可再生能源初期生產成本較高。能源稅將能源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了化石能源的成本,減少了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的成本差距,有利于促進能源供給結構轉型。
2.能源稅促進企業用能結構轉型
能源稅的征收對企業是一項新的支出,抑制企業的生產活動,使產品數量下降,產品的價格上升,導致自身市場競爭力下降。為了緩解這種難題,企業迫切地需要降低能源稅的成本。相比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CO2的排放量較低,因而其能源稅低,而且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不斷下降,這樣企業就會自發地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的低碳轉型,利用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之間的稅收差距彌補能源稅帶來的成本。
3.能源稅促進可再生資源消費替代
如果對化石能源增收能源稅,會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導致化石能源價格上升,相同的收入所購買的化石能源數量減少,但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沒有發生改變,用來購買可再生能源的數量沒有發生改變,消費者在進行能源消費時會考慮用可再生資源替代化石能源,從而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的轉型。
三、我國能源稅改革建議
(1)平衡稅收與補貼,逐步建立以能源稅收為主的氣候補償性能源價格體系。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補貼、新能源產品補貼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扶持機制。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對化石能源增加稅收10%,可以導致可再生能源投資比重平均增加18%,化石能源投資比重平均降低7%。建立以能源稅為主體、可再生能源補貼為輔的氣候補償性能源價格體系,有效改善能源結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建議應對溫室氣候減排需要,在當前化石能源價格下跌的時代選擇適當的切入點開征能源稅,將能源稅收法定開征常態化,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目標需要,根據市場形勢調整能源稅收與補貼幅度和方式,增加彈性機制和動態調整能力,建立以能源稅為主體、補貼為輔的氣候補償性能源價格。
(2)平衡稅收在各環節的分配,推動生產環節為主的能源稅收向消費環節轉型。建議平衡稅收在能源生產銷售消費各環節的分配份額,推動我國以生產環節為主的能源稅制向消費環節轉型。具體而論,一是加快立法進度,借鑒國外經驗,逐步開征碳稅和硫稅,完善中國能源稅收體系,相應地減少企業所得稅稅額,將稅收重點由生產環節調整到均勻分布在各環節,并達到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名義支付的稅收額度均衡,最終實現能源稅收體系整體優化的目的。
(3)開征氣候變化稅,平衡不同能源品種的稅收負擔,促進能源的清潔化利用。借鑒國外經驗,針對工商業和公共部門使用不同能源品種,根據其能源含碳當量對應不同的稅率,計稅依據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氣和電能的數量,但使用熱電聯產、可再生能源等則可減免稅收,以此平衡不同能源品種稅負。該稅的目的不是為了擴大稅源和籌措財政資金,而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和促進節能投資。在氣候變化協議下,能源密集型企業只要達到一定能效或減排目標即可獲減免,如為鼓勵企業使用低污染能源,在特定條件下可實行減免稅,比如應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等;同時將所有被征收氣候變化稅的企業為雇員交納的公積金調低一定比例,通過“投資補貼”鼓勵企業投資節能和環保的技術或設備。
此外,還應考慮重新開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積極調整雙邊稅收政策、建立直接抵免與間接抵免(多層抵免)相結合的稅收抵免制度、行政事業性基金的征收辦法,以及循序漸進開征燃油稅、能源稅、碳稅等新稅種。應注意,能源稅制改革不能增加我國納稅人總體負擔。改革應該建立在不加重企業和個人負擔的基礎上,新增的能源稅收將通過降低其他一些稅種的稅負加以抵消,做到專款專用與稅收中性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劉藝.金融危機、稅收激勵與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09,(33).
[2]潘文軒,吳佳強.新能源稅收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2,(4).
[3]肖文海,董安平,魏偉.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替代的價格分析與政策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5,(2).
作者簡介:霍星宇(1991--),男,山西陽泉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政策理論與研究
韓李捷(1992--),男,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