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學生在德語詞匯學習過程中,通常只采用機械背誦的方式,費時低效,在語言運用中常出現中式德語。本文基于詞塊理論,分析了詞塊學習對學習者德語詞匯學習的促進作用,并探討了教師培養學生詞塊意識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詞塊能力的策略。本文認為,詞塊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詞匯學習效率,增強實際語用能力, 并有效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整體性德語思維能力。
【關鍵詞】德語詞匯教學;詞塊;整體性思維
【作者簡介】徐夏萍,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
在德語詞匯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雖重視詞匯的積累,卻通常只采取機械背誦的方式,一般性地識記單詞的中文釋義,費時低效。學生對詞匯雖然知其音,也能拼寫,能靈活運用的積極詞匯卻不多。不少學生在說德語時,干脆用中文進行思維,然后將結果轉化成德語,即把中文譯為其中文釋義與之接近的德語單詞或搭配,中式德語隨之涌現。由母語負遷移引起的語言錯誤,或用詞不確切,或搭配不當,或句式不符合德語表達習慣等,直接影響德語輸出的流利性和溝通的有效性。王京平(2005)在分析母語習慣對德語學習的負面影響時指出,中國學生所表達的德語實際上是“中文語法+德語詞匯+中文思維+中國文化知識”。
筆者認為,在德語詞匯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對兼具詞匯和語法特征的詞塊的學習和掌握,培養學生詞塊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詞塊的能力,對學生提高詞匯學習效率,增強實際語用能力,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整體性德語思維能力等有積極作用。
二、詞塊理論與德語詞塊
語言學家Michael Lewis(1993)提出,語言是是由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構成的。他把兼具詞匯和語法特征的語言構塊稱為“詞匯組塊(lexical chunks)”,簡稱“詞塊”,并倡導了詞塊教學法,使詞塊引起了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的廣泛關注。學界對詞塊稱謂頗多,如“預制語塊”、“詞匯序列”,“詞串”和“程式語”等。Wray(2002)將詞塊定義為“由連續或非連續的詞和其它元素構成的序列。這些序列是預制的,也就是說,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存儲在記憶中,并且在使用時作為一個整體提取而無需根據語法臨時生成。”
詞塊集詞匯和語法于一體,并具有特定的話語功能,它們被整體地加工,記憶和存儲在人們的心理詞庫中,并可供人們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整體提取使用。詞塊作為多詞組合,涵蓋范圍廣,具有高度慣例化和高頻共現的特點,其長度不等,結構繁簡不同,可以是一串連貫或不連貫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是預先裝配好的詞匯組塊。筆者根據Wray(2002)對詞塊的分類法,對德語詞塊舉例如下:
1.多詞短語,指由兩個以上單詞組成的具有習語性質的固定詞組,以較高的頻率復現的單詞組合,如“alles in Ordnung bringen”,“einen Beitrag zu etw leisten”,“die Ansicht vertreten”等。
2.慣用表達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如“Freut mich”,“Sch?nen Tag”,“Was ist denn los?”等,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開頭,如 “Mir f?llt besonders auf, dass …”,“Kein Wunder, dass...”等。
3.短語框架,如“je X-er, desto Y-er”等。
4.句型框架,這類詞匯也是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的詞塊,但僅指書面語詞匯,它們通常作為篇章組織的手段。如“nicht nur X, sondern auch Y”,“auf der einen Seite..., auf der anderen Seite …”,“Erstens,... zweitens,... drittens,...”等。
三、基于詞塊理論的德語詞匯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詞塊意識,充分發揮詞塊學習的優勢。其一,詞塊融合了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語法、語義和語用等關系,有較為固定的語法結構限制、穩定的搭配意義、特定的語用環境和話語功能。這有助于學習者在記憶中形成具有相對固定語法結構的意義單位,是語言學習者內化并建立語法規則的重要途徑。學習者在學習詞塊時,必須了解詞匯共現的語法、語義和語用要求,從而加深詞匯知識的深度。其二,認知心理學認為,每個詞塊均作為整體記憶,詞塊內部的詞匯之間可以相互預期,既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又便于記憶編碼和提取使用,因而它比脫離語境的單詞更容易被記憶和儲存,更符合認知的基本規律。相對于每次臨時根據已掌握的語法規則和單詞建構新的語句,對生成性強的詞塊的直接整體提取運用能簡化語言的轉換過程,加快語言處理的速度,并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其三,對德語詞塊的整體記憶和使用能幫助學生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用德語進行思維的習慣的養成。
在聽力、口語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接觸并使用大量的交際應酬語、慣常應答語、話語起始語等口語詞塊。這有利于學生加快語言理解過程中的解碼速度,減輕交流中的認知負荷,緩解快速交際中的緊張焦慮感,增強信心,并使口語表達更加準確,更加生動地道。在閱讀、寫作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儲備充足的作為語篇標記詞和表示“起”、“承”、“轉”、“合”的起過渡連接作用的書面語詞塊。這有助于他們在在閱讀過程中梳理篇章信息,增強對篇章的整體把握,因為這些詞塊映射出作者的思路及思路變化,有助于讀者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解構。而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如果可以靈活選用可以為語篇提供組織框架,起到文章“黏合劑”作用的詞塊,可使行文通暢、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如,“Einerseits …, andererseits ...”表示 “提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B ist auf A zurückzuführen(B歸因于A)”與“A hat B zur Folge(A導致了B的結果)”表示“分析原因和結果”,“Obwohl …, bin ich der Meinung, dass …/Man muss aber auch denken, dass…”表示“已轉移了話題,開始對現存的觀點進行反駁”,“Daraus kann man den Schluss ziehen, dass …”表示“總結,引出話題的結論”等。
教師在課堂上對詞塊的概括、分析和講解,能幫助學生分辨詞塊的構成特點和話語功能,認識詞塊結構中不變和可變成份,并在熟悉詞塊的基礎上可以創新性地運用詞塊。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加強對學生直接的詞塊訓練,使學生通過操練,不斷地糾正錯誤的表達形式,掌握正確的詞塊表達。
2.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詞塊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詞匯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詞匯學習者。鑒于課堂教學在時間和內容上的有限性,教師應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詞塊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詞塊的能力,幫助他們解決詞塊學習在課堂中質與量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詞塊學習策略,并學會在課外將其用于指導自己的德語學習,提高自我調控意識。一方面,重視對不同功能、不同話題的詞塊的搜集、整理和記憶,有意識地反復操練,使其內化并扎根在記憶中,形成并擴大自己的心理詞塊庫。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大量的語言范例的積累過程中,不斷發現德語語言規律,并把詞塊的選擇和運用轉變成習慣性的自然行為。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也學習者學習德語詞塊提供了多種渠道。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課外語言材料,如外刊、雜志、網絡等中,辨識并積累詞塊,達到復習鞏固和擴展提煉的目的,從而使學生有效掌握并熟練運用大量的德語詞塊。
四、 結語
筆者認為,教師在德語詞匯教學中重視學生對德語詞塊的學習和掌握,培養學生詞塊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詞塊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提高詞匯學習效率,增強實際語用能力,并有效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整體性德語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京平.德語學習方略及操練[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2]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福建: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Lewis,Michael.Lexical Approach[M].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4]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London:CUP,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