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
摘 要:基于知識經濟環境,圖書館用戶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信息獲取,越來越多傾向于滿足自身的特定需求、解決特定問題的知識性服務。因此,加快數字圖書館信息建設已然成為了圖書館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數字化圖書館建設中應立足于當前互聯網大數據背景環境,分析大數據的特點及數字圖書館建設發展現狀,針對性指出大數據時代下的整個國際、國內、社會與科學服務領域的創新主體、用戶需求性。對于數字圖書館新技術層面的應用,對現有資源組織、信息服務、成本管理等綜合分析。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
1 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
對于數字化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建構,核心關鍵在于“信息”,并通過“服務”理念來將其價值傳輸并體現出來。總的來講,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就是指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對于這一點,前文中也已經講到了。傳統服務方式下,多為紙質信息;當代數字化環境下,即置于集成化的系統平臺內部,正好比如今國內的互聯網金融一樣,人們不再依賴于現金,一部手機游全國。通俗點來理解,數字圖書館通過對信息的數字化處理,然后通過網絡予以發布、存取以及后期應用。再加上大數據挖掘的獨有優勢,可以為每一位不同的用戶定向推送特定的信息服務。不過,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之所以緩慢,在于受到了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1.1 信息資源權威性不高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圖書館為例,與絕大部分的圖書館存在普遍性問題。具體來看,圖書館數據庫中收錄的信息資源權威性嚴重不足。對于一些時代較年久或者專業性強的文獻與圖書典籍而言,權威性有一定保障。但是,對于許多期刊網站的關聯收錄,問題比較多。以本校圖書館數據庫收錄的碩士、博士論文為例,一般對985和211高校畢業生的專業論文認可程度較高。不過,也難免會出現一些質量較差的資源信息。所以造成一些并無實質學術意義、或者質量較差的論文,未經過嚴格把關便會收錄其中。不僅如此,對于國內一些核心的期刊,收錄卻比較少,或者說根本就未確立合作與共享關系。正因如此,經常有專業學生向老師們反映,學校圖書館數據庫想要的資料信息查不到,不想要的信息“爛大街”。
1.2 信息資源的滯后性
對于數字圖書館與傳統紙質圖書館及其服務管理模式相比,在收錄的文獻等資料信息比較上,也差異較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版時間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簡言之,很多已經出版的新研究成果或者紙質文獻已經存在的資源信息,在數字信息資源平臺上難以獲取。在這種局面下,數字圖書館服務建構的意義也就不大,甚至有浪費資源、經費的“嫌疑”。
1.3 信息資源技術應用及支撐條件不足
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離不開成熟的應用技術。結合圖書館后臺數據庫的建構來看,需要運用到的有信息錄入技術、壓縮技術、存儲技術、檢索與借閱技術等,這些均屬于核心性技術。但如果當某項技術應用存在偏差,或者存在技術結構上的不足,那么對于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的錄入及其用戶對于信息的獲取,以及整個服務供給中的信息轉化等各個環節,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當然,在現實中的確很常見,所以圖書館需要定期進行系統維護。即便如此,同樣會嚴重影響用戶對信息資源的服務體驗感,最終影響著服務質量的整體提升。
2 大數據環境下數字化圖書館個性化知識推薦服務
2.1 用戶個性化知識推薦服務流程
無論是學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用戶進入平臺并不是隨意性的,也是基于目標需求。準確地說,就是有目的性、針對性的來瀏覽借閱。通俗點來概況,即基于興趣及其變化的信息特定需求體驗。對此,圖書館平臺管理人員可以此為切入點,建構流程。因為在數字化平臺內部,每一位用戶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賬戶。所以,可借助大數據挖掘分析的技術優勢,主動性了解用戶的興趣,并定期分析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規律及其興趣變化。最終,為該用戶確立個性化的知識推薦服務。
其一,數字圖書館用戶進入到平臺系統內,首先需要檢索資源或搜索關鍵詞。此情形下,圖書館推送的資源往往都是最直接性的。在此基礎上,可利用該用戶在同類網站日常的搜索數據,根據自身偏好提供供給服務,并對不同客戶群分類標簽,即構建“用戶-資源”評分矩陣。
其二,在數據挖掘與用戶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持續性的優化平臺知識檢索界面,尤其是直接面向用戶的知識獲取界面。在對各項關聯知識信息的標簽及反饋中,依照“用戶-知識-標簽”的順序來展開。在最大限度保障用戶隱私信息的前提下,將有價值的信息錄入到后臺數據庫,為系統進行后續的知識推薦留足緩沖時間。
2.2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提升圖書館管理人員素質
具體來看,大數據圖書館服務建設,其之所以相對滯后,對于其中的困境及其影響因素,前文中也簡要分析過了。最大的難點并非技術層面,也是資金投入層面。數字化建設,意味著需要持續加大經費投入,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實施系統一體化建構,就等同于整個項目管理戰略的開啟。如此以來,大數據給圖書館的發展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相應的產品與服務的成本也在增加。再加上國家政府一直倡導教育與文化投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要想實現投資內容的多元均衡性,短期內比較困難。所以,建議借鑒汲取國外的一些經驗模式,比如,可借助于稅收政策等引導,政府、行業協會、教育機構、企業、基金會等,作為數字圖書館服務建設的聯合投資體。更為可取的是,通過社會全員的參與,更能帶動業內競爭發展的良性循環,且加快了市場化運作。
在此基礎上,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以此來更好規避知識產權風險。前文中提到的權威性、資源更新的滯后性等問題,恰恰體現于此,因為知識產權是一切資源共享的開端。故此,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模式的推進,對于基礎性的顯性問題要加快解決。自覺維護知識產權,設立專門的宣傳板塊。
3 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經濟建設領域、文化服務領域、教育改革領域等,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作用。以圖書館的服務建設為例,就目前來看,圖書館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集成化,已成為主流發展趨勢。尤其是在國內部分大中城市,數字化圖書館逐步普及。與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有本質的不同,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傳輸。傳統模式下,無論是館藏查閱、還是瀏覽借閱,存在明顯的時空局限。反之,在數字圖書館局域下,用戶只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即可享受到信息資源的體驗式服務,大幅增強了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仵淮林.大數據環境下數字圖書館面向用戶的服務組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夏秀雙.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