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紙質文物種類豐富,紙質文物作為文明、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應被全面保護,以免紙質文物受損。本文首先介紹當前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現狀,然后在常見病害總結的前提下,分析病害原因,最后重點探究紙質文物保護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博物館;紙質文物;保存現狀;病害原因
現如今,博物館文物管理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紙質文物,實際管理的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預防工作,這對博物館事業良性發展,紙質文物利用價值提高有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本文探究“博物館紙質文物的保存現狀及病害原因”這一論題具有必要性,能為博物館紙質文物管理者提供借鑒。
1 博物館紙質文物保存現狀
1.1 保存方法傳統
雖然大多數博物館管理者高度重視紙質文物保存工作,并制定相對完善的制度,從整體上來看,紙質文物保存效果良好,但由于紙質文物來源不同,并且種類繁多,目前所使用的保存方法相對傳統。例如,近現代不同材質紙質文物混合存放,價值較高的紙質文物并未存于珍品庫房。簡言之,一旦紙質文物保存工作并未做到分門別類,或者紙質文物統一保存,那么會提高紙質文物病害幾率,導致紙質文物利用價值降低。
1.2 保存設施落后
大部分博物館保存紙質文物時會考慮到資金及成本,為了盡可能的控制成本,管理人員憑借人工方式予以管理,進而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形式化應用。長時間保存紙質文物于庫房、塑料袋,不注意存儲空間光照、空氣、濕度的調節,或者衛生清潔工作不到位,那么紙質文物極易發生蟲害,導致紙質文物文化傳播載體作用被削弱[1]。
2 博物館紙質文物病害原因
2.1 病害表現
紙質文物自身性質較特殊,如果保護工作不到位,那么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病害,紙質文物病害表現主要有:色差、污漬、斷裂、斷線、煙熏、變形、殘缺、炭化、褶皺、粘連、銹蝕、水漬等。除了紙張自身存在單一病害外,還極易出現復合病害,即多種病害集中于同一紙質文物,進而影響紙質文物自身價值,會對紙質文物保護產生較大阻力。基于此,應深究紙質文物病害原因,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2.2 病害原因
2.2.1 內部原因
首先,造紙原料組成成分多樣,各組成成分比例配置情況以及反應程度對紙張穩定效果有直接影響,其中,纖維素組成成分影響紙張耐磨度,高純度纖維素、大分子量纖維素的紙張,具有保存時間長、高強度等優點;木質素在磺化反應的影響下,易使紙張顏色變黃,并且紙張質地脆弱,進而這類紙質文物存儲時間較短。然后,造紙工藝高低也是導致病害產生的主要內在因素,對比手工造紙法和機械造紙法,前者具有效率低、用時長、柔韌度高、耐磨效果良好等特點,后者具有效率高、用時短、耐磨效果差、易變質等特點。最后,寫印材料也是影響紙張持久性的重要因素,這與制墨原料自身穩定性有直接聯系。
2.2.2 外部原因
紙質文物病害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溫度、灰塵、微生物、濕度、蟲害、光照、空氣等。其中,溫度過高會加快生化反應進程,并且水汽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滲透,這為污染氣體擴散提供了機會,極易導致紙質文物老化,再加上,溫度變化還會產熱脹冷縮現象,進而紙張外表褶皺。灰塵特性具體表現在物理方面、化學方面、生物方面,如果灰塵未及時清掃,則紙質文物腐爛速度會加快。微生物具體指的是真菌、細菌等微小生物,紙質文物受微生物影響,紙張顏色泛黃、紙張粘黏、紙張字跡覆蓋。光照損害紙質文物,這與光照時間、光照化學反應有較大影響,此外,光氧化也會降低紙張穩定性,影響紙張外觀。
2.2.3 人為原因
一方面,紙質文物保護資金準備不足,并且保護技術水平較低。由于紙質文物保護工作具有系統性,這項工作對環境、技術、資金、人員有較高要求,如果資金供應不及時,那么保護設施不能及時更新,進而影響文物保護進程;如果保護技術不到位,則會降低紙質文物保護質量。另一方面,紙質文物形式化鑒定。現如今古籍圖書、石刻拓片、近現代紙質文物的專家鑒定工作不到位,意味著未被鑒定紙質文物價值會長時間得不到認可,進而接下來的管理工作不能及時跟進,導致紙質文物受損的幾率較大。
3 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措施
3.1 應用保護技術
為了避免紙質文物受到病害,延長紙質文物老化速度,應用保護技術是極為必要的。常見保護技術有四種,第一種即脫酸法,通過中和紙張酸度來增強紙張耐折度,控制PH值在5.5左右,能夠達到脫酸目的。目前,洗畫機在紙質文物清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具有較強實用性,借鑒意義較高。第二種即托裱法,它屬于傳統加固方法,該方法適用于文字紙張,根據實際需要應用干托法或者濕托法,能夠對紙質文物及時保護。第三種即字跡顯示法,即應用物理法或者化學法清晰顯示字跡,字跡顯示法在近現代紙質文物中具有較高適用性。第四種即加固法,利用紙漿修補法、物理/化學加固法保護碎裂紙質文物,確保碎裂紙張完整粘結。
3.2 營造良好的保護環境
這種保護措施主要是針對外部病害進行防控,首先,合理控制紙質文物溫濕度,盡可能保證溫濕度在要求的范圍內,其中,恒溫恒濕空調系統在溫濕度調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BMC濕度調節劑在濕度控制方面有明顯優勢。其次,應用防霉防治法控制微生物病害,由于微生物種類多樣,因此,有針對性的使用防霉藥物添加法、吸附法、噴涂法、涂布法進行滅菌。防霉藥物選用的過程中,應避免影響紙質文物色澤以及質感。再次,做好紙質文物紫外光防護工作,優選隔熱、遮光、夾層玻璃,紙質文物展示的過程中,安裝感應燈,盡可能延長紙質文物展示時間。然后,控制空氣污染,管理人員及時排除污染源,并做好空氣過濾工作,針對紙質文物及時消毒。最后,全面防治蟲害,針對紙質文物保存環境及時清潔,合理控制溫度及濕度,細致挑選具有保存功能的櫥柜、囊盒,必要時應用物理方法滅蟲。
除了上述介紹的幾種保護措施外,還應做好紙質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創新預防性保護理念,提高管理者紙質文物保護的責任感,與此同時,將科學管理與技術保護相結合,彰顯傳統保護方法的優勢。此外,制定、完善紙質文物保護制度,以此規范保護行為,為保護工作提供正確方向,盡可能降低紙質文物病害幾率。最終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工作能夠規范化、標準化推進,這對博物館持續創辦,紙質文物文化內涵彰顯有促進作用[2]。
4 結論
綜上所述,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工作以及病害防治工作勢在必行,在了解保護現狀、分析病害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可行的保護措施,這對精神文明社會構建、紙質文物文明傳承作用發揮有積極意義。此外,有利于促進博物館事業穩健發展,能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曉琳.紙質文物保存與展示關系探索[N].中國文物報,2016-04-29(007).
[2]趙陽,徐東良,陳玉珍.吐魯番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的儲存與展示環境評估[J].吐魯番學研究,2015(01):104-117.
作者簡介
梁瑋晏(1987-),女,漢族,山東省威海市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文物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