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學術界對焦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學、易學、數學、史學、戲曲理論等,關于焦循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且不成系統比較分散,對焦循教育思想的歷史影響和當代借鑒意義也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本文通過對焦循教育思想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與總結,有助于找出以往研究成果中的不足,發現有待解決的問題,以期對焦循的教育思想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進一步凸顯其教育家形象。
關鍵詞:焦循;教育思想研究;綜述
1 焦循教育思想的影響論略
焦循(1763-1820),字里堂,晚年自號里堂老人,江蘇揚州甘泉人,是我國清代的一位哲學家、教育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是戴震的私淑弟子,尤精數學、《周易》、《孟子》,乾嘉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清代通儒”。[1]
焦循在他一生的治學過程中,不僅在學術思想上碩果累累,同時也為教育事業獻身,對教育問題進行了哲理性的分析和探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體系,對后世的教育活動影響非常深遠,對當今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稱得上是中國清代的教育家。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其一,焦循所處的乾嘉時代是清王朝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鼎盛時代,統治者對學術文化大力倡導,拓展了乾嘉時期的學術文化發展空間,是清代學術最為繁榮的時期,是乾嘉學派發展的頂峰時期。焦循生活在此時代背景下,加上自己聰穎過人,勤奮讀書,以及他的經歷和他對多方面文化吸收研究,決定了他的視野和思想,也才會碩果累累并傳之于世。他一生不辭辛勞,著述頗多,經史子集無所不涉,于學無所不通,于經無所不治[2],為后人留下多達六十多種、四百余卷、數百萬字的宏富巨著。在他的著作《孟子正義》、《里堂家訓》、《論語補疏》、《雕菰樓集》等書中,對教育思想都有論述并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二,焦循不僅學術精湛博深,堪稱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通儒”。其三,焦循是考據學派戴震的私淑弟子,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戴震的學說。他以一個哲學家的敏銳眼光和啟蒙學者的感受,努力為思想界建立新的哲學體系,在乾嘉學者中實屬少見,同時也顯示了他那“究悉乎萬物之性,通乎天下之志”的獨特風格。作為一名鄉村塾師,能運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形成獨特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屬實是難能可貴,其教育思想中的某些著名觀點,如,“因材趨時”、“博學多聞”、“人皆可教”、“能知故善”、“人之性可引而善”等,在清代以及當今社會,尤其是教育學術界的現實狀況都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對現代教育改革同樣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 焦循教育思想研究文獻綜述
近百年間有眾多學者對其多角度深層次進行研究,既有對哲學思想的闡釋,史學成就的探析,又有對數學理論的剖析、文學思想的挖掘等等,但是,對焦循教育思想的重視和廣泛研究渉及很少,相對于考據學派的戴震、阮元等人而言,對焦循的研究還不夠系統,還有著更深的拓展空間,都有待于進一步總結和挖掘。在大量反映焦循教育理論思想的《孟子正義》、《里堂家訓》、《論語補疏》、《論語通釋》等著述中,也沒有人進行過全面而深入的總結和論述。因而,目前學術界的通俗看法是將焦循定位為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史學家等,而很少學者將其視為教育家。
前人關于焦循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孟子正義》、《里堂家訓》、《論語補疏》、《論語通釋》被學術界認為是研究焦循學術思想的最重要文獻,每一部著作都能提煉、挖掘和總結出焦循的教育思想。對海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搜索的結果表明,只有兩篇公開發表的專門論述焦循教育思想的學術論文。
1)劉建臻的《論焦循的教育思想》從“人性可引、人皆可教”,“博洽貫通、反對執一”,“用心篤志、講究教法”,“倡導創新、注重學法”四個方面總結其教育思想,并認為焦循的教育思想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3]
2)劉瑾輝的《焦循教育思想發微》一文,從“人之性善、物之性不善”、“能知故善”的人性論出發,推出“人性可引而善”的教育思想,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形成了“因材趨時”、“博學多思”、“融會貫通”的教學理論。[4]
可見,直接專門論述焦循教育思想的論文成果很少。論及焦循教育思想的專門著作主要有:
1)王炳照和閻國華主編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九章介紹考據學派的教育思想,第二節專門論述代表人物焦循的教育思想,從論人性與教育的作用、治生與修身的德育論、因材量時和自出性靈的教學論三方面介紹焦循的教育思想。[5]
2)劉建臻的《焦循學術論略》從學術淵源、交游、著作、宗旨和學術影響五個方面加以總結和論析,對焦循學術進行系統的梳理,揭示了焦循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6]
3)劉瑾輝的《焦循評傳》敘論焦循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以時間為線索,將其一生分為四個階段,使人認識焦循是一個個性鮮明、潛心學問的儒生。焦循的學術成就分為經學造詣、數學發明、戲曲研究、文學成就、史學貢獻、教育思想六個方面。[7]
4)陳居淵的《焦循阮元評傳》力圖從清代乾嘉之際思想與學術轉折的角度切入,通過對焦循的生平事跡、各個時期的學術活動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評介,勾勒出焦循的學術成就和思想全貌。[8]
被稱為“清代通儒”的焦循,雖然沒有撰寫專門的教育論著,但在他豐富的著述中,卻蘊含著對教育的真知灼見。他對教育的作用與意義、教育的宗旨與目的、教育的原則與規律、教育的方法與內容等多方面都有獨到的觀點。綜上,根據以上文獻資料的搜集結果而得,目前學術界對焦循教育思想的研究還相當薄弱,而且成果不多,還沒有綜合性的研究成果出現。
3 焦循教育思想研究面臨的問題
焦循在學術界一直被定義為哲學家、數學家、史學家、戲曲理論家,教育家這一形象并沒有凸顯,對其教育思想價值認識不夠全面,長期以來人們對其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研究及其薄弱,所以,在前輩研究焦循教育的基礎上,學術界應當下大力氣對焦循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探討研究,以搞明白焦循教育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是焦循教育思想研究面臨的問題。
1)焦循的教育思想具體體現在哪些史料文獻中?包含哪些基本內容?雖然部分論著對焦循的教育思想進行了初步的整理,但仍有很多反映焦循教育思想的文獻沒有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這就需要對所有焦循論述教育方面的史料加以挖掘與整合。可以這么說,這也是研究焦循教育思想最基礎的文獻整理工作。
2)焦循教育思想之成因的背景和緣由?部分論著在論述焦循思想時會敘述明清時期的時代背景和焦循學術思想的淵源,但仍然還是不夠系統,太過寬泛、籠統,很明顯不足以解釋焦循教育思想形成的緣由。所以很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探討焦循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3)焦循教育思想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有何歷史價值與借鑒意義?在弄明白以上基本問題及做好基礎研究工作之后,研究的思路轉變為對焦循教育思想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有的論述認為焦循教育思想有著獨特的體系,獨特在哪些方面?焦循教育思想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有何歷史價值與借鑒意義?這些問題也是在研究焦循教育思想時應當著重思考和探究的。
在對焦循教育思想進行深入全面的探尋基礎上,也可以將焦循與同時代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比較研究,然后對其歷史價值與地位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公正客觀地對其歷史影響作出恰當的評價。這些也是焦循教育思想研究工作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綜上所述,被稱為“清代通儒”的焦循,其學術思想精湛博深,能運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形成獨特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近年來,雖然學術界在研究焦循教育思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關研究還是比較薄弱,這明顯與焦循教育思想的歷史影響與地位是不對等的。因此,對焦循教育思想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是很有價值的,并為當代中國的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鑒與參考的思想資源,同時也為當代中國教育與學術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2]阮元.通儒揚州焦君傳.中華書局,1980.
[3]劉建臻.論焦循的教育思想.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2).
[4]劉瑾輝.焦循教育思想發微.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2).
[5]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
[6]劉建臻.焦循學術論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7]劉瑾輝.焦循評傳.廣陵書社,2005.
[8]陳居淵.焦循阮元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智麗(1984-),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歷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