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發展失衡的當下,伴隨著生命教育的缺失與不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迷失于各種利益誘惑之中,為此甚至失去生命。為了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塑造健全人格,本文以高校體育教育作為出發點,探索體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聯系,以期發現高校體育教育實踐中的不足之處與改進方法。
關鍵詞:體育教育;生命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校本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7XB015Y)。
自上世紀末,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各行各界的關注,尤其是在教育界,更是提出了“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教育源于生命發展的需要”、“教育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教育活動”等觀點。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物質的超速發展,而人們在精神追求與價值理念等方面出現了滯后現象,致使諸多年輕人在個人價值觀念體系尚未成熟、成形時,受到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使得他們物欲膨脹,偏向于暴富或不勞而獲,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卻又不從事于生活勞動,甚至于忽視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諸多年輕人在生活的壓力、挫折面前,時常采取一些不當或者極端行為,不是走向違法犯罪就是自暴自棄,總是產生令人惋惜的后果。最近國內已經出現的“藍鯨游戲”(死亡游戲)及“笑氣”,無不表明當下生命教育的缺失與教育目的的迷失,更為嚴重的是,它們不斷侵蝕傷害著年輕幼小一代的身心健康,并為之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
當下,高校體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以身體技能教育為基礎,結合生命安全教育,構建體育文化、生活技能、生命安全多位一體的高校體育價值體系。顯然,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完成生命安全教育是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能夠有效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還能提高大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改善生存的質量。本文在探究生命教育的產生、發展與內涵基礎上,深刻反思與分析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探索切實有效的改革方法,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踐行生命教育提供參考。
1 生命教育的概述
1.1 生命教育的產生
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源起于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出版的《生命教育》,起初是為了解決當地青少年磕藥的問題而擬定的教育與研究計劃。然而在該概念提出以后,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深受各國學者的青睞與關注。可以認為,杰·唐納·華特士對于生命教育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他為教育構建與明晰了一個新的命題,為生命勾勒與譜寫了一幅新的藍圖,生命的意義——“除感受自我存在的意義外,還要感受別人存在的價值以及萬事萬物應有的價值。并協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生命的理想,擇善固執和具備世界公民的素養”[1]。在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十年后,日本在《教學大綱》中提出了“敬畏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精神”的教育理念;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臺灣開始設置生命教育課程,并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與此同時,香港地區也提出了“以生命為主線,以愛為核心”的公民教育觀。
此外,對于生命教育這一命題,國內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新思路。針對于大學生自殺現象日益嚴重的問題,湖北教育廳曾專門組織召開了“防止高校學生自殺專題會議”。此后,國內其它地區也陸續出臺了各項關于生命教育的通知,一場關于生命教育的改革活動陸續來開了帷幕。但是,自從生命教育被重視到現在為止,國內新聞關于各地學生、年輕人自殺或自外身亡的報道頻出不斷,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尤其是在高考、寒暑假之際。可見,國內關于生命教育的工作依然有較大的漏洞與不足。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與落實。
1.2 生命教育的內涵
由于受到各國文化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差異的影響,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認識與態度也是參差不齊。目前,對于生命教育而言學術界有如下觀點: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有三個內涵,一是教育要關注生命的整體性和主體性;二是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三是教育要培養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健全的生命品格[2]。也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應以生命的特征為基礎,按照生命自然發展的規律,引導生命更好的發展,使其走向更加完美、和諧的境界——“類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3]。還有學者著重強調應該尊重生命的個體性、完整性、過程性和人文性[4]。誠然,類似于以上學者的觀點數之不盡,但是在詳盡的揣摩類比之后,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在于強調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即在生活中體現生命教育的內涵”[5]。此外,遵循“生命教育”詞匯的字面意思,生命教育實際上是“生命”與“教育”的結合。其中,“生命”主要負責探討其存在價值等抽象的觀念,而“教育”則強調方法與理念。因此,生命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方法或理念的引導,讓人們完成體現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過程,從而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培養積極的生命價值觀,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所有不幸與突然。
事實上,不論界內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持有多少種觀點與態度,它都是一門以人為中心的“經營生命”的學問。所以,它的最終目的與內涵在于探討兩個核心問題: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應該賦予生命什么樣的需要?因生命議題的多元性與抽象性,必然將導致生命教育內涵的標準不唯一。可以認為對于不同階段的生命,應該給予不同的教育內涵;對于不同層次的生命需求,也應該給予不同深度的教育內涵,這才符合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在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實際上就是根據人的生命本質與規律,結合社會進步的需要來設定教育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組織教育活動,從而使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創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2 高校體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現狀
2.1 體育運動與生命健康的失衡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體育運動的初衷應與人們的健康訴求息息相關,尤其是針對學校體育教育或者是脫離競技體育的范疇。即體育運動與生命健康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存在,應是一種被予以同時關注的理念。但是就目前高校體育教育而言,往往是偏向學生的運動成績、運動技能,至于身體健康,并不在考慮或關注范圍之內,似乎在運動技能、成績和健康之間劃有等號的存在。
長此以往的體育教育模式下,時常出現各種體育課的意外。于是,開始有教師提出問題:體育運動的目的本身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促使其更加健康,但為何出現了反作用,體育運動與生命健康之間的聯系究竟如何?實際上,并非運動之過錯,而是在原有僵化的模式下,人們對于體育運動與生命健康兩者關注的失衡造成的。
2.2 體育教育過程中對于生命意識的漠視
在功利性與目的性過度影響下,我國高校教育為了能夠培養適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人才,使得整個高校教育儼如工廠機器一般,批量化、統一化的“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標準式”人才。誠然,對于整個社會的生產與工作而言,在短時間內會有足量的“可用”之才,但是從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而言,這無疑是固步自封般的自我毀滅。所以,在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下,逐漸抹殺了學生的自由與個性,進而隔斷與阻礙了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與體驗。
同樣,學校體育教育亦是如此。雖然受現代教育理念的強烈沖擊,國內大多數地區的體育教育依然存有痼疾:很多地區自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都有相當一部分的重復性學習內容。也就是自始至終,學校的體育教育缺乏一個連貫的系統的培養目標,總是在同一教學內容上徘徊不前。即便在現在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多數學生的課程選擇依然是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因興趣愛好而自主選擇。因此,學校體育教育的個性化與特色化,也就無從談起。顯然,如此般教育的模式下,對于學生個性生命訴求的尊重,也就不復存在。孔子曾提到的因人施教,更是無從談起。
2.3 體育課程設計中生命教育目標的缺失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漸滲透到體育課程中。新課程標準一改過去的以增強體質或傳技技能為教學目標的局面,從中小學到大學體育教育,均確立了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教學目標。同時,身、心、社三維健康觀也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與體育教育緊密相關的生命教育并未成為基本目標之一,這不能不說是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遺憾。
3 高校體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途徑
3.1 樹立“生命為本”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最先被提出,是為了解決與處理學生的嗑藥、自殺等漠視生命的行為。而讓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了解應急避險的知識,掌握如何在危險中逃生以及進行應急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這是高校體育教育價值重要取向[6]。因此,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首先應該——教育學生珍愛、敬畏生命。只有在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實現全面自由發展,進而實現生命意義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界定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結合。所以,學校體育教育的出發點,也應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入手,逐步增強學生對于生命意識的認知度,提高學生對體質健康的重視度,強化學生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真正實現以“生命為本”的教育理念,透過體育運動的本身,去發現、體驗生命的樂趣與意義。
3.2 重視適應能力在體育教育中的表達
體育課堂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實踐的重要場合,雖然其作用與影響不可替代,但卻不是生命教育實踐的唯一場合——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為生命教育開辟了“第二戰場”。作為體育課堂教育教學的延伸,課外體育活動能夠起到極為關鍵的補充效果。不僅能夠使課堂的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獲取的知識得到融會貫通,還能夠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與適應能力。一方面,通過組織拓展課外體育活動,能夠在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與能力的同時,逐漸掌握適應社會的交際、生存等能力;另一方面,開展自我救護教育。通過開展自救和互救培訓,拓展思維和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通過實施身體素質訓練和野外生存拓展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3.3 落實“相互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對于良師的形象評價往往是不茍言笑,嚴肅認真。出于對師道尊嚴的維護,使得教師身份絕對凌駕于學生之上,以求學生能夠“惟命是從”。這種壓制學生個性的教育理念,已然不符合時下的新課程改革。因而,打破原有的教學觀念,建立互相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適應新時期教育的必選之路。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改革,繼而將尊重學生個性、特色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實現尊重學生生命,寸勁學生生命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朋,阿英嘎.健康促進:體育教學開啟生命教育與責任融入[J].體育科學研究,2016,20(1):69-73.
[2]錢巨波.生命教育論綱[J].江蘇教育研究,1999,16 (4):19-21.
[3]謝安邦,張東海.全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7.
[5]萬國華,楊小勇,王碧怡.生命—體育教育的本真回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3):96-100.
[6]黃曉麗,李可興.高校體育價值的生命安全取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8(2):172-176
作者簡介
張巖松(1991-),男,漢,山東煙臺,助教,碩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學院,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