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
摘 要:隨著國家法律體系不斷地發展,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趨于完善,不僅僅規范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有所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經濟健康發展與市場交易的穩健運營,以用來確保標的物所有權的歸屬,使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有效,保護權利人的可觀利益。在物權法中物權變動是其一項基本觀點,根本來說物權變動是一種民事法律效果。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凸顯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全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中的自治原則,體現了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研究,因此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研究要依據我國的法律現狀與我國的現實狀況。
關鍵詞:物權法;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區分原則;公信原則
1 物權法的立法思維
我國經濟發展中市場交易的根本目的都是權利人為了取得標的物的物權以及權利人對于標的物的所有權,只有這樣雙方當事人的一方才享有對物的使用與處分,因此在市場交易中物權變動是維護綠色市場交易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立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保障人民生活維護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適應市場經濟,所以物權法的制定屬于發展經濟的一個大綱,而依據大綱對每個具體內容進行細分,物權變動便是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物權法最初起草之時我國并未研究關于物權變動的內容,二零零七年三月十六日物權法頒布之時其中也未對物權變動有所規定,根據物權法起草草案可看出,當時我國法學界的專家們普遍對于繼受取得和原始取得有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因此物權變動理論沒有充分展開。這一理論依據來源于認為物權變動在物權法上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而在債權合同中合同的履行是物權變動的對應結果,因此物權變動的結果完全是取決于債權的,我們不難看出在這樣的理論主張中,當權利人與第三人交易時交易安全是無所保障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與社會實際情況和法律的適用,法律的制定者就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后來我國建立了“善意取得”的理論研究觀點,相對于之前的法律制度來說,善意取得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交易安全的問題提高了保護措施,它需要第三人的抗辯權有一定成就。
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以及法國民法在物權變動的法律理論的研究方面,立法體例是依據傳來取得而建立,因此物權變動的法律依據則是債權債務合同,合同中的債權就是我們所研究的物權,不過我國很少依據他國形式。20世紀90年代,我國將債權意義上的合同和行政法意義上的不動產登記等“物權公示方式”相結合,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其中這在相對的情況下有違背意思自治的原則問題,所以這種方式不足以是物權變動的法律依據。
物權變動是我國結合物權法的立法思維與立法體系以及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國情進行的一項創新,而這項創新更加體現了我國的物權法不同于他國的特色,是我國物權法的核心內容,為保障經濟發展中權利人對于物的享有,我國將不斷保持這種特色并且更加完善。
2 公示原則
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內容,交易行為發生時標的物需要進行公示才可進行轉移,所謂公示原則就是不管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對于大眾所展示的外在狀態,才可更換主人。在我國物權變動分為兩大類,包括動產物權變動和不動產物權變動。其中動產物權變動要求權利人對于標的物的占有與交付,而不動產物權變動則要求進行不動產的登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據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因此公示原則是我國所承認與認可的法律制度,在對于物權變動上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在進行交易時有法可依。而在我國具體實施過程中又考慮了諸多因素,依照我國的現實狀況制定了一系列具體制度。
2.1 公示原則對物權變動的實際影響
在物權變動中公示原則是由于法律行為的發生而產生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既有實質性的影響也有形式性的影響。實質性影響即在物權變動中的不動產登記與動產交付的問題,可以直白的說是保障了權利人的重要權益,從而促進了雙方交易的進行,維護了社會經濟秩序。形式性影響只是一種證明,證明物權變動的存在。雖然有兩種不同的影響,但從我國的物權變動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問題采取的是實質性的選擇。而且在現實的發展中還存在例外情形。比如在物權法中規定在物權變動時,若存在法律規定的情形即該登記就登記、該交付就交付,但法律有另行規定的除外,法律有另行規定的則應依照物權變動的例外情形進行處理。
其中的例外情形,比如在不動產物權變動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采取的是合同生效原則,所以在處理物權變動的問題時不僅僅要依據相關的法律還要依據現實問題進行處理。
2.2 法理解讀
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的法理,在我國民法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爭議,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與不同的見解。
1)對于物權法律行為外在形式說的觀點認為,公示原則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對于標的物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和消滅的一種外在展示方式,即讓所有人知道標的物的物權發生變更或者其他,所以它是物權變動的一種公示方法,其次不僅僅是讓他人知道該標的物換了主人,也要實際取得物的所有權。依據這種的解讀,我們可得知,對于不動產的登記即是物權變動的展示方式,而相同交付就是動產物權變動的展示方式。
2)對于法律行為無關說的觀點認為物權變動時債權的意思表示和行政法上的不動產登記的結果,物權變動是實際發生的行為而與法律無關,從根本上看我國并未采用這種說法,因為我國是法治國家,因此我國所認為的是第一種觀點。但不管我國最終采用的是何種說法,都是適應我國發展的,對于法律的頒布必定是適合我國國情的。
3 區分原則
最初我國起草的物權法草案中對于物權變動到底是由法律行為引起的還是債權合同引起的并未有明確說明,其后隨著我國的發展各個領域都在不斷完善,因此我國將物權與債權進行了一定的區分,物權變動是權利人實施的行為引起了物權的狀態發生改變,而債權也有了簡單明了的說明。在物權法中對于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均進行了解釋,也許在目前看來是不足夠的但從長遠來看我國的法律體系更加清晰,并且也作為一定的法律依據。
4 公信原則
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當標的物的物權進行公示以后,當事人就完全有理由相信標的物所有權的到底屬于哪一位權利人,并且也有一定的理由認為所出現的情形是正確可信的,所以在物權法中規定若以公示而為一定的法律行為,就算登記或者交付的狀態與真實的物權所屬情況不符合也不會對物權變動產生影響,換句話說就是不會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
依照現如今我國法律的實施情況和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來看,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是配合的,只有完成有效配合才使得物權變動發生法律效力。公信原則存在的前提條件是想深入的貫徹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當然公示的物權與實際物權也是有不相符合的,可想而知當事人一方也會有所損失。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托人代管的房屋被他人進行了房屋所有權的登記,他人借用自己的自行車卻被其變賣。因此在雙方當事人存在交易行為時,首先就要使當事人的一方信服標的物所有權是屬于另一方當事人所有。因此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交易中安全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的穩健發展。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各種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物權變動問題也在不斷發展中進行完善,物權變動依據國家法律體系進行了相應的研究與解讀,不僅僅在立法層面上有一定的發展,而且也保障了我國交易的安全,促進交易相對人之間的信任。而且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使物權在產生、轉移、變更和消滅上使交易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物權的存在,并且在物權變動后有保障。而且隨著近年來我國房屋買賣與房屋變更登記問題的不斷產生,使得在房屋進行交易中存在了諸多法律問題,而為了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我國依據物權法和其他法律的輔助對物權變動進行了深入研究,因此要不斷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梁慧星主編:《中國物權法研究》(上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利明主編:《物權法專題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高富平:《物權法原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