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
摘 要: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對于欠發達區縣而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繪好振興藍圖、激活發展板塊、壯大集體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田園綜合體、健全社會治理機制和培養“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思考建議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打破了城鄉“二元”發展舊格局,加快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將徹底掃除制約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實現融合發展。就欠發達區縣而言,應把關注點放在鄉村,全面開展調查摸底,精準建立鄉村黨情、社情、民情及資源臺賬,找準鄉村振興最大短板、民生熱點、治理難點及發展瓶頸,對照新發展理念,對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用改革創新引領鄉村振興,全面夯實鄉村發展基礎,激活鄉村發展動能,有效實施鄉村治理,真正把大農村變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鄉村。
1 繪好鄉村振興藍圖
要深入貫徹新發展新理念,強化工匠精神意識,下足繡花功夫,建立鄉村資源庫,健全鄉村規劃各方參與機制,利用規劃編制為鄉村發展精準把脈,精準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精確繪制用地、產業、生態紅線,精細策劃基礎配套、公共服務、民生保障項目,精心策劃農村改革、創新、開放及社會治理、基層組織建設事項,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編制鄉村振興藍圖,制定鄉村振興行動計劃,便于集約、節約、高效利用資源,確保振興行動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精準落地,實現鄉村振興理念好、規劃好、路徑好、保障好、實施好、效果好目標。
2 激活鄉鎮發展板塊
鄉鎮是鄉村的龍頭、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和紐帶。目前,欠發達區縣鄉鎮主要充當鄉村“守夜人”的職能,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平安穩定壓力較大,發展、改革、創新能力不強、動能不足,產業形態單一,經濟實力薄弱,集鎮集散、服務功能不足,生態欠賬較多,導致鄉鎮揚不起“經濟龍頭”,自身難以發揮帶動、聯動作用。建議區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首先要把鄉鎮作為重要發展板塊,打破條塊分割、以縣為主配置資源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鄉鎮發展板塊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及先進生產力向鄉鎮傾斜,建立資源高效配置、精準落地綠色廊道,讓鄉鎮有積極性、有條件、有能力放手發展,以鄉鎮興帶動農村興,發揮鄉鎮經濟板塊龍頭作用。
3 壯大鄉村集體經濟
當前,欠發達區縣村集體經濟普遍存在總量小,層次低,后勁不足,“空殼村”問題突出,推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協調聯動機制不完善,在規劃引領、資源統籌、項目推進、資金整合上乏力,利益共享分配機制不健全,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不高。要立足做實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圍繞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資產運營、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章程,完善治理結構和利益分配機制,確保村集體資產不流失;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整合各類政策、項目和資金,推行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等市場化的辦法和手段,激活資源要素,增加集體收入,促進群眾增加收入;建立健全激勵和分配機制,調動各方發展積極性,做到激勵分配科學合理、陽光運行、群眾認可。
4 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以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突出“三權”分置改革重點,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守住農民權益、利益不受損害這條紅線,依托即將頒布施行的新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依法維護好三方權益,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城市和農村之間生產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引入有實力的市場資本,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形成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齊頭并進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就業,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5 構建鄉村田園綜合體
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強化對鄉村環境只有保護的責任、沒有破壞的權利意識,對鄉村環境保護與治理要動真感情、動真格,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保護母親河,讓美麗田園風光永駐,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堅持缺啥補啥、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以改善和保障民生為切入點,按照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立足構建田園綜合體,因地制宜實施有機果園、放心菜園、生態田園、宜居家園、多彩游園建設,加強鄉村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利用,促進鄉村文明,留住濃濃鄉愁。
6 健全鄉村“三位一體”社會治理
首位的是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發展功能,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形成以黨組織為引領、各方參與共治格局。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自治機制,實現黨的領導、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完善農村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制度,組建自管小組,確保群眾自治更加有序有效。建立矛盾調處機制,完善村調解委員會、村民調解小組、自治單元調解員網絡,及時有效化解扶貧領域信訪矛盾。加強村務監督,進一步規范村務監督的內容、權限和程序,做到事前列席介入、事中跟蹤督促、事后審查反饋,監督不留“死角”,努力提高村務監督的實效和水平。加快“法治鄉村”建設,開班鄉村法律講習所,開展普法教育“一對一”活動,推行巡回法庭到鄉村實施“以案說法”,全面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有效實現法律顧問服務基層、對接農家、協調農事、法律援助,創建法治村莊、守法農家,有效實施訴訪分流,引導鄉民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實施鄉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治理,嚴厲打擊村霸,依法懲治蠅貪,重點整治鄉村治安亂象,嚴防黃賭毒及邪教等侵蝕鄉村、危害百姓。崇尚“修身養德”,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推行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建設,開展愛黨、愛國、愛家鄉專題教育,完善村規民約,開列負面清單和激勵清單,引導村民遵守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增強公民意識、鄉賢意識,做到誠實友愛、誠信守法。
7 培養“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
懂農業,方能知輕重;愛農村,方能守初心;愛農民,方能付真情。打造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必須牢記"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要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力量支撐。一是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做服務群眾的貼心人。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和駐村干部,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公開選拔本土掛職人才,構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切實扎根基層、服務群眾。二是開展送技下鄉活動,做科技興農的推動者。積極組建學農人才服務隊,包村聯戶、進村到田,扎實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免費發放各類農技資料,打通學農人才與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助力科技興農結碩果。三是發揮鄉賢引領作用,做鄉風文明的倡導者。激活傳統優秀鄉賢文化,探索鄉賢理村新模式,傳遞鄉情、化解鄰里糾紛,表彰鄉賢、弘揚崇德向善,言傳身教、樹立文明鄉風,引導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做振興鄉村的領頭羊。開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職業農民培育,針對性培養種養能手、產業帶頭人、電商人才等,增強農村產業吸引力,回引人才創業,實現“幫貧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