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東縣教育體育局 桑海燕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古有“六學”,今有道德教育,關于“禮”的課程從未停止。學前期兒童可塑性強,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對幼兒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家庭和幼兒園是這一年齡段幼兒最主要的活動和生活環境,因此家園共育在禮儀教育中承擔起很重要的任務。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除了可以看得見的環境創設,還有就是看不見的環境創設,例如:隨時都整潔的園區環境,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桶等,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提示幼兒要保持衛生,不亂丟垃圾這一良好習慣。
鄉鎮大多數的幼兒園都是采用物業或是保育員阿姨及時打掃校園衛生這一辦法營造整潔的園區環境。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保育員阿姨們很是頭疼公共區域的衛生,總是有掃之不盡的垃圾。這是為什么呢?又該怎么辦呢?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做出了嘗試。我們查看一段時間內幼兒園的視頻監控,分析垃圾的主要來源。一是入園時有些家長會在園內先給孩子喂完早餐然后再進入班級,這時就會提高早餐包裝袋到處亂扔的幾率。二是離園時園門打開,一些即將達齡的幼兒在家人的陪伴下會乘機在園內玩耍,這時就會提高垃圾亂扔的幾率。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開始逐步去對癥下藥。
首先,我們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們解釋,這一階段的幼兒正處在秩序發展的敏感期,整潔的生活環境對幼兒秩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也向家長講述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例如不亂扔垃圾、垃圾分類等對幼兒成長的意義。最后向家長們發出倡議,提醒家長做好榜樣的重要性,號召所有的家長從自己做起,做孩子的好榜樣。
其次,我們還相應增加了幼兒園內的垃圾桶數量,調整了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同時,我們開展各類活動對幼兒做出相關的教育,讓幼兒明白不亂扔垃圾的道理和垃圾分類的知識。例如:我們利用“世界地球日”,帶著孩子一起參觀撮鎮化工園內發電廠的垃圾處理辦法,幫助孩子了解垃圾可以回收、分類、利用。組織幼兒觀看公益紀錄片,了解在海里的漂浮垃圾島對海洋環境、海洋魚類、海洋鳥類的危害。我們還開展了“廢物重生”的主題活動,鼓勵家長帶著幼兒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工藝品和玩教具,進行展覽。同時鼓勵幼兒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哪些“廢物”是可以“重生”的,例如廢紙可以“重生”成報紙、衛生紙等。
第三,我們結合藝術等活動帶著幼兒一起制作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標志牌,張貼在園區內的各個醒目位置,提醒家長和小朋友不亂扔垃圾。我們在全園范圍內舉辦“標志牌評比活動”,以家庭為單位參加,我們將收到的所有標志牌以畫展的方式布展在園內,供大家欣賞和評比,最后我們將得票最高的幾個標志牌懸掛在幼兒園內的醒目位置。這項活動反響相當好,孩子們對于自己參與設計、制作的標志牌很是在乎,總是會將它介紹給其他的孩子和家長,這樣宣傳教育的意義就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一段時間后公共區域的衛生得到了明顯的好轉。有家長向我們反饋說,孩子在公共場所和家里也會自覺尋找垃圾桶扔垃圾,這樣的改變讓我們欣喜。同時家長們也意識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是必要的,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這句話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將會成為促進幼兒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期待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是“羅森塔爾效應”,是指教育者的期待可以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從而使受教育者取得教育者期待的進步。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加州舊金山市奧克學校進行了實驗。實驗者對1-6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預測未來發展的實驗”,實際是一種普通的智力測驗,然后隨機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任課教師這些學生都有很大的“學業沖刺”潛力,進步十分迅速。結果表明,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果然比其他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簡單地說,期待效應就是:別人期待你成為什么樣,事后你就會成為什么樣。
幼兒亂扔垃圾的現象得到緩解后,在觀看視頻監控了解標志牌的效用時,我們意外發現了另一個現象:下午離園時,家長都會帶著孩子逗留幼兒園內玩耍,閉園之后整個操場上經常是散落著許多戶外器械,保安和保育員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收集整理,同時器械的遺失率和損壞率也非常高。對此,我們分三步走:
各班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校園貝聊、微信平臺等方式宣傳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禮儀教育觀,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同步。家長會上分析器械遺失率和損壞率高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后果。請家庭行為習慣好的家長進行經驗分享,鼓勵家長們互相學習,家園合作,形成一種文明禮儀氛圍。
教師在班級內對幼兒進行教育,告訴幼兒從哪里拿來的物品不用后要放回原處,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整潔。同時利用區角游戲的時機,要求孩子自己收納自己的玩具材料,在自由的環境中幫助幼兒將習得的禮儀知識內化,在區角游戲中教師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故事告訴幼兒不能將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幫助幼兒明白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這一公共道德禮儀。同樣也在器械柜上粘貼了公約標志牌,提醒家長和幼兒將器械送回家。
我們截屏有些家長帶著幼兒送回器械的畫面,在大門顯眼處制作了一期主題展板專門表揚這些家庭,還在主題升旗儀式上給這些家庭頒發了獎狀,將這樣的行為制作成微電影放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請代表講講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并開展 “文明小天使”“文明家長”的評比,借機對全體幼兒和家長發出倡議和要求,期望所有的幼兒和家長都能效仿。慢慢的,情況好轉起來,開始時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送回,后來幼兒不用提醒自己送回了,不再是閉園后一片狼藉的場面。
一些特殊情景下的禮儀需要到特定的情景中去習得,這樣才能印象深刻。例如在電影院里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開著閃光燈等。家長資源是一筆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善于利用這樣的資源來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例如,班級里如果有家長是銀行工作人員,爭取家長重視,可以開展參觀銀行的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在銀行辦理業務需要排隊,同時不能侵犯別人的隱私;有家長在圖書館上班,可以聯系安排幼兒參觀圖書館,感受在圖書館里需要安靜的氛圍;如果有家長是公交司機,就可以安排幼兒去體驗排隊等車和車上讓座的行為……
學前階段的孩子具有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這一階段讓其多看、多聽、多做,會幫助他們更快更有效地習得各種社會禮儀,而這種社會體驗更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幫助。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一種大事。”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孩子禮儀,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優雅地廢過一生。孩子的成長總是帶有家庭的影子,要想孩子成為舉止優雅的人,那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缺一不可。
[1]洛克.教育漫話[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沈亞娟“.期待效應”策略在幼兒禮儀教育中的運用[J].學前教育研究,2012(6).
[3]盧梭.愛彌兒[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4.
[4]張雁.探索家園合作式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12(3):127-128.
[5]鄭曉燕.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l3):153.
[6]顏紅芹.開展幼兒禮儀教育的意義及其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1(22).
[7]張慧英.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實施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0(10):61-63.
[8]王惠來.教師期待效應理論對新課程的啟示[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