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幼教集團北崗花園幼兒園 趙英俠 方 梅
“一課三研”作為我園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合肥幼專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促進我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為提高幼兒教育質量打下基礎,真正起到校-園融合促進專業發展的效果。下面以分享閱讀——《母雞蘿絲去散步》為例,淺談“一課三研”的研究過程。
閱讀能力是兒童一切學習能力的核心要素。幼兒“前閱讀”的核心經驗是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核心經驗之一,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促成工具。

在“一研”之前,大四班方梅教師根據日常幼兒在圖書角閱讀情況的觀察,總結本班幼兒的閱讀特點:
1.拿到一本圖書后,只是進行簡單的翻閱,說出的故事和情節都是片段式的,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能看懂故事情節,但不了解故事內涵。當問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多數孩子不說話,極個別孩子舉手回答,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還有所欠缺。
3.能夠仔細地觀察畫面,關注細節,但聯想推理的能力欠缺,他們能觀察到畫面上所有細節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代表什么,尚不能清除表達。
教師根據幼兒在區角閱讀活動中的問題及 《3-6歲兒童學習發展與指南》語言領域中的目標提到幼兒要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5~6歲幼兒的典型表現中提出:“能說出所閱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并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對看過的圖書、聽過的故事能說出自己的看法”的要求,設計出了集體語言教學活動 《繪本閱讀——母雞蘿絲去散步》。
一研:
對于“活動目標”設置及“幼兒再次閱讀圖書,并進行討論”環節提出異議。
一、活動目標
1.能夠自主閱讀繪本,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2.能夠仔細觀察畫面,大膽猜測繪本中角色的心理。
3.能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膽表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分析:這次活動目標設計中,對于幼兒閱讀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沒有做出要求,對于閱讀內容的表達與評判沒有做明確要求,但是我們在集體教學活動自主閱讀環節發現:(1)自主閱讀環節,幼兒要從半圓的座位到圍坐在桌邊閱讀,然后再去坐成半圓,來回浪費了時間,而且比較拘謹,形式化痕跡明顯。(2)閱讀習慣上,大部分幼兒能夠從封面開始,一頁頁翻書,到封底結束,仔細看完后再從頭閱讀每一頁。說明大部分幼兒從閱讀習慣和行為養成的初級階段已經過渡到比較穩定的階段。(3)有的幼兒邊看邊講,還時不時地發出笑聲,說明幼兒已經能夠讀懂繪本圖畫的意思,發現了自己認為有趣的情節,這部分幼兒已經達到對閱讀內容理解的拓展階段。
專家建議:關于自主閱讀圍坐的形式,予以肯定。建議采用更加輕松的閱讀氛圍;根據《指南》精神,增加繪本介紹環節,建議對活動目標進行完善。
二、幼兒再次閱讀讀書,并進行討論
1.幼兒自主閱讀繪本。
教師提問:剛才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那我們再來仔細地看一看,還會有什么發現?
2.討論:母雞蘿絲知道后面跟著狐貍嗎?那它覺得害怕嗎?
3.幼兒表明自己的觀點并與不同觀點的同伴分開座位。
4.不同觀點的幼兒講述自己的理由及發現。(結合PPT,幼兒說到那幅圖,教師將圖畫放大,以便幼兒觀察。)
教師提問:誰來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認為?你是從哪里發現的?
5.再次請幼兒表明自己的觀點。
分析:幼兒再次閱讀與討論應該分成兩個環節進行,第二次自主閱讀的目的應該是讓幼兒通過讀圖不僅要理解繪本的內容,還要發現有趣的畫面。這已經達到了對閱讀內容學習比較穩定階段了,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環節。后面的2~5討論環節是閱讀內容的表達與評判,這兩個目標不屬于同一范疇。
幼兒表現:大部分幼兒看完后不能完整地說出故事,但在教師的啟發下,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明顯,處在對閱讀表達的初級階段、穩定階段及拓展階段的幼兒同時都有。
專家點評:母雞有沒有發現狐貍跟著?母雞的角色評價是聰明的?還是愚笨的?希望教師就這些問題有明確的觀點。
二研:
一、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大膽表述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2.愿意與同伴討論問題,敢在集體面前說出自己的觀點。
3.自主閱讀繪本,感受閱讀和探究的樂趣。
分析:教師對活動目標中的情感目標調整到了“3”;把“一研”中的“2.能夠仔細觀察畫面,大膽猜測繪本中角色的心理。3.能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膽表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調整為“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大膽表述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這個調整是一次失敗的調整,丟掉了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的要求。幼兒了解故事情節發展順序的前提是能夠讀懂圖,讀圖是繪本閱讀的基本環節,幼兒通過探索和觀察畫面中蘊含的大量信息,如通過觀察繪本封面,會預測繪本的整體情節,通過觀察畫面,能說出自己覺得有趣的情節等。活動過程沒有為目標服務。
專家建議:在“三研”中調整活動目標。
二、二次閱讀建議
教師就“一研”時在自主閱讀環節中,孩子們坐在座位上閱讀繪本的環節做了改變。把書放在孩子們的板凳下面,孩子們需要時從板凳下面拿起書就能讀。
分析:教師對閱讀環境雖然做出了調整,但孩子們覺得很好玩,一會兒拿上來翻幾頁以后,一會兒又塞回到板凳下面,不停地反復,這樣很不利于閱讀習慣和行為的培養,也沒有達到“快樂閱讀”的目的。
專家點評:對采用什么方式進行二次閱讀提出建議,希望老師在三研中做出調整。
三、調整目標
增加了“2.愿意與同伴討論問題,敢在集體面前說出自己的觀點”
分析:這個目標調整得很好,對幼兒閱讀內容的表達與評判作為新目標,符合幼兒“前閱讀”的核心經驗,為兒童發展及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符合 《指南》中語言領域的要求。
四、導入活動環節
教師以神秘的口吻說:“今天呀,方老師還要介紹一位動物朋友請你們認識,它的名字叫蘿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專家建議:
1.導入部分作出調整,直接介紹繪本;
2.是否加入角色“大偵探”,發現線索。
三研:
一、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畫面,了解故事內容。

2.愿意與同伴交流,敢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3.通過認真讀圖,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帶來的樂趣。
分析:“三研”的活動目標比較合理。1.涉及到幼兒“前閱讀”的三個范疇,即一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行為的養成,二是閱讀內容的理解和閱讀策略的形成,三是閱讀內容的表達與評判。2.活動目標統一,涉及到知識、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對幼兒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正確的閱讀行為及學習品質的養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增加地墊
教師準備了地墊。讓孩子們不受約束,自由選擇閱讀環境,可以坐在地墊,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給孩子們提供了輕松閱讀氛圍
分析:給孩子提供他們喜歡的閱讀環境,讓孩子自由選擇,發揮其天性,從而愛上閱讀。
三、增加“主場”環節
根據專家建議,方梅老師在三研中增加了“立場”這一環節。幼兒根據自己的判斷,站在兩個立場——母雞發現了狐貍;母雞沒發現狐貍。這一環節的增加,促進了幼兒對閱讀內容的評判,屬于幼兒閱讀核心經驗的較高階段。
四、聲音調整
根據專家建議,教師展示的聲音弱的問題,我們在教師聲音的色彩上進行了調整,以期達到最好的表現力。如:教師要求幼兒聽要求的時候,不要用“氣聲”,而用清晰、干凈的聲音表達;在營造神秘氛圍時,只在語氣詞上表現。通過教師的反復練習,聲音的表現力增強了,教學氛圍和節奏的把握更有層次感,整節集體教學活動顯得靈動起來。
五、教學名稱的變化
從《繪本閱讀——母雞蘿絲去散步》到《分享閱讀——母雞蘿絲去散步》
分析:名稱上的變化體現了從“一研”中,教師只認識到繪本教學,來達成最初的活動目標,在后面的“二研”、“三研”中,專家給予建議:讀圖對于幼兒“前閱讀”核心經驗的養成很重要。通過讀圖,幼兒之間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把認為有趣的圖,分享給其他幼兒,為最終評價“母雞蘿絲是否發現了狐貍”奠定基礎。
總之,通過“一課三研”活動,32位老師,無論是有經驗的,還是剛畢業的新老師,都精心準備。雖然每天上午4節教學活動后的點評有時到下午1點,專家們都認真就每節教學活動給予中肯的建議,老師們認真反思,把專家的建議寫在本上,記在心里,再根據專家的點評,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教學策略。經過3個星期的打磨,無論教案的書寫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老師們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全園上下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