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璞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故事情節被有意無意地應用于教學設計中,為了更好地研究故事情節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有效應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究重點:一是明晰什么是故事情節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二是歸納故事情節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法;三是發掘影響故事情節在教學設計中有效應用的因素。
一、什么是故事情節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應用或創編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故事情節,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基于以上目的而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使用故事情節,即是故事情節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故事情節的有效應用這類課例中有以下特點:圍繞故事情節的發展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以故事情節的應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主動探究學習。故事情節的有效性體現在:故事情節的合理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情節的應用將知識變得有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記憶;故事情節的應用突破了信息技術課中容易出現的重技術輕應用的教學方式;故事的思想性讓學習活動觸及學生心靈;故事情節的應用拓寬了對學生思維創新的引領渠道。
二、故事情節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1.導入環節的故事情節創設
課堂導入如何快速、有效地切入主題并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一節課的教學有著關鍵的作用,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有趣的故事情節應用于導入環節,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課例《用ACDSee看畫展》為例:
……
喜羊羊:“村長,這個軟件不適合用來看圖片,我們應該選擇一個看圖軟件。”
村長:“喜羊羊說得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叫做ACDSee
的新軟件。”
通過使用當前孩子們喜歡的喜羊羊和羊村長兩個卡通角色的對話,圖文并茂地創設了故事情節,引起學生對學習使用ACDSee軟件瀏覽圖片的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教學活動開了好頭。
2.教學過程中的故事情節創設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趣的故事情節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學生層層深入地開展學習,這就是故事情節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最有效的應用。厄休拉·K·李·吉恩說:“故事是人類天生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比起孤立的數據,故事更容易被人記住,因為在很多方面,故事是我們記憶的主要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故事情節的推動下,也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三、影響故事情節有效性的因素
一個好的故事,必須符合聽眾的需求。做好學情分析,充分把握學生年齡特征進行故事情節的設計,是故事情節有效的前提,故事情節的創設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不能脫離學生“最近發展區”;故事情節的應用要注意適用范圍,不能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的設計而背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揮,當然,故事情節要與所學知識有緊密的聯系。另外,故事情節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可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參與故事情節的創編,讓學習活動得以繼續進行下去,不能因固定的故事情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
著名認知語言學家馬克·特納(Mark Turner)在他的《文學思維》(The Literary Mind)一書中寫道:“敘述的想像——講故事,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手段,它決定推理能力。它是展望未來、預測、計劃、解釋等的主要方式。大多數我們的經歷、知識和思想是以故事的方式組織的。”將故事情節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并深入探究其有效應用方式,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