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蓮
摘 要:創作依賴于靈感,靈感需要激發。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他們一定會展現出五彩斑斕的童真世界。
關鍵詞:兒童繪畫;靈感;想象;感性;童真
隨著現代社會的深入發展,一股少兒藝校、藝術家教的趨勢方興未艾,但不少教師和家長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方法,不尊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現筆者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對兒童繪畫心理進行一些剖析。
心理學研究證明:少年兒童很少會自己主動創作一件主題十分明確的作品,兒童畫的主題在創作初期常常是朦朧和散亂的。而感性經驗,才是美術活動的基礎。布魯姆先生說:“強化兒童的感性經驗,能提高美術活動的能力。”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創作靈感呢?
一、利用外界環境,處理好觀察和自發表現的關系
兒童繪畫發展主要有三個過程:尋求自我、表現自我、完善自我。而這三個過程在兒童不同心理、不同年齡階段上重復循環,這里的“自我”,即兒童對本身生活的特定環境及形象所表現出的情感。針對兒童繪畫發展的這一特點,發展審美意識使兒童更敏銳地加強他們自發表現的力量。
另外,因為周圍客觀事物對創作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兒童對客觀存在的對象憑直觀來觀察,這種感覺正是兒童入手創作的形象根據和來源。可見,環境對兒童創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本地天然的景物,經常帶兒童去聽、去想、去看,收獲會很大,孩子們回來創作的作品比以往更具有生命力和真實感,在題材上更加多元化。
創作的源泉被挖掘出來以后,可畫的東西太多了,這就面臨一個取舍的問題,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審題出發,只能圍繞一件事去畫,并把事情的主要情節畫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上,而其他場面作為襯托,可以畫簡單一些、畫小一些,不能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二、領略畫面的美,處理好接受與再造想象的關系
兒童能評價一幅畫的好壞,必須初具欣賞能力。平時有意識地讓兒童相互觀摩、評析各自的作品,既提高了創作水平,又擴大了知識面。在指導兒童欣賞作品時,不僅看形式、內容和色彩,更要注意體會作品對人的情感導向。因此,在激發兒童再造想象的能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形象的觀察,喚起感性的認識
小學美術教材中,有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如:三原色、間色、透視等,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和形象的描述,設計有針對性的提問,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使之成為理解新知識的基礎。如:小學美術課《色彩的世界》中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的教學,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資料《秋天的香山》,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色彩的角度描述“香山紅葉”的深淺層次美,接著提出問題:在視頻里你看到了哪些顏色?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色彩卡片,小結后,自然而然引出并講述色相、明度和純度的概念;接著引導觀察自己生活的周圍,有哪些色彩,因為這些色彩給人們什么感受;最后,進一步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結論:色彩的三要素。
2.展開想象,再造形象
想象是藝術創作中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我們的世界也正因為有了想象才變得如此五彩繽紛。繪畫是一種再造想象,而并非原物的照搬,兒童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認識、思考、積淀,在某種契機下得到誘發,就可以創造出不同于原有形象的新形象,以形成鮮明的“內心視象”。所以,經過大腦的分析、比較、綜合和推理等過程后,就是一個再造想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兒童的各種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作能力
1.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創作能力
如:“圓”的認識,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解,學生是沒有興趣的。要讓學生去辨認、聯想,讓死的物象活起來。教師可以先提問:在自然界里,圓像什么?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氣氛非常活躍。有的說像氣球,有的說像太陽,有的說像小動物的頭,有的說像汽車輪胎……再實踐: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圓變成一個物體?孩子們爭先恐后,畫什么的都有,可謂五花八門,下課了還意猶未盡。在孩子眼里,一切事物都可能人格化,具有生命,這正是他們童真童趣的表現。這個過程也培養了兒童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2.變個“戲法”,吸引注意力
如:講“自然界中的圖形——水波紋”一課,課前先用白色油畫棒在白紙上畫出水波紋圖案。上課時,先給學生講:今天老師要給同學們變個魔術。隨即拿出事先已畫好的“白紙”刷上一層藍色水,白紙上立即奇妙地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水波紋圖案,孩子們一片驚奇的叫聲,他們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老師就一下子揭穿謎底,這只不過是簡單的“油水分離法”而已。孩子們很想嘗試一下,看是否能用這樣的方法,畫出白色的雪花、白色的游魚、白色的房屋……這樣,舉一反三,既培養了兒童的實踐能力,又開拓了兒童的思維,達到了使他們在愉快中學習的目的。
3.憑借感覺涂顏著色,表達童真世界
兒童的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喜歡五顏六色的世界,更喜歡用各種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布魯姆先生說:“兒童們作畫中很少注意著色的范圍……”因此,在著色時,首先讓他們憑借自己的感覺,隨著自己的心愿在畫稿上涂抹自己喜歡的顏色。兒童在自己創作的畫稿上著色,有他自己的道理,他們的喜愛不受物體固有色、環境色的限制。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涂顏著色,更容易流露出童趣,表達天真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W.L布雷頓.兒童美術心理與教育.哈詠梅,程昌柱,譯.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02.
[2]孟慶谷.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及方法指導.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05.
[3]彭飛.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01.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漢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