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楊建強 紀國和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長(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和未成年人實施的教育和影響。[1]父母的責任不僅是撫養兒童,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兒童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發展和成長。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是卻仍然有很多家長由于種種原因忽略了家庭教育,給孩子的發展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害。基于此,本文試圖闡述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改進家庭教育現狀,以求能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家庭教育自古有之,源遠流長,在任何時代和任何國家都應該是積極的教育方式,它的應然狀態是促進兒童的身心和諧發展,保證兒童完善人格的形成,但實際卻不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理應受到人們的重視。
受功利化影響,當前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兒童學業,在兒童出生后甚至是出生前,父母們就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開始為兒童選擇名牌幼兒園,報各種輔導班,除了每天檢查兒童的學習成果外,父母們幾乎不和兒童交流學習之外的事情。很多父母認為能夠讓孩子進入一個好的學校,能夠盡多地學習知識有利于孩子的發展,但卻從來沒有征求過兒童的意見。其實,兒童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兒童,兒童不但得不到發展,還會給以后的成長造成隱患,這實在是不明智之舉。
當前,“會生不會養”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多數父母把孩子生下后,撫育孩子的重擔就落在了保姆或老人身上,有的甚至還把兒童“扔”在老家,這些兒童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留守兒童”。在以前,談到留守兒童,往往會認為是農民工的兒童,但是新時代的留守兒童卻已經不僅僅限于此,還有一些是高文化素質家庭的兒童,這些父母把兒童交給保姆或老人,自己忙于打拼或者出國,這是父母的一種失職。
父母與兒童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密的、濃厚的親情,兒童渴望與父母進行身體上親密的接觸和情感上的交流,這種接觸與交流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兒童如何做人,讓兒童擁有完善的人格,對于這些家庭教育責任,老人和保姆是不可能有效完成的。[2]他們只能負責兒童的生活起居,這些都談不上是家庭教育的內容。所以,如果一味地將兒童交給保姆或老人,將會導致無法滿足兒童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甚至會造成兒童的人格缺陷。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父母認為教育兒童是幼兒園的全部責任,完全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他們認為為孩子選擇一所優質的幼兒園是對兒童最好的安排,這樣一來,兒童就能在幼兒園和老師的培養下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不難發現,當前大多數家長過分依賴幼兒園,希望幼兒園教給兒童更多知識。然而當兒童出現一些身體和心理問題時,家長們又往往會把全部責任都推卸給幼兒園,好像兒童的教育與自己沒有絲毫關系。
學校教育具有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功能,但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的力量無法培養出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才。[4]如果父母放棄家庭教育,把兒童完全交給幼兒園,勢必會給兒童一生的發展造成嚴重危害。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只有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使其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學習與能力并不成正比,兒童在學業上表現得優秀不代表未來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和幸福。兒童的發展存在關鍵期,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水平也不相同,父母不應該操之過急,強迫兒童學習知識,而是要經常與兒童交流,了解兒童的想法和興趣,真正知道兒童想要的是什么,從而因材施教,逐步摒棄那種“急功近利”的功利化教育,使兒童的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首先,政府必須重視家庭教育,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研制家庭教育理論體系,制訂家庭教育內容和方式,并開發出家庭教育的教材和課程,這樣一來,在強化父母家庭教育責任的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觀念;其次,幼兒園也要加強和家庭的聯系,比如可以邀請父母參加學校的管理,讓家長更加規范地教育兒童,這有助于幫助父母明確家庭教育的責任感;最后,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負責人,必須要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意識,并切實完成相應的家庭教育任務,為兒童接受學校教育,以至于成人進入社會等做好充分的準備。[5]
時代在變,觀念也需要改變。同樣,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那種所謂的“棍棒出才子”“知識改變命運”等教育觀念已經不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當前需要迫切改變與提升父母的教育觀念,比如改變父母一味追求學業而忽視兒童德、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觀念、改變父母只關心兒童物質需求而缺乏心靈溝通的教育方式等。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才能使每個兒童最大程度地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們終身受益。
幼兒園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構成、支撐起教育的大廈,肩負和擔當起教育的使命。[6]在這三種教育中,每一種教育都有自身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各自的不足,如果僅僅依靠其中的一種教育來教育兒童,根本不可能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了使兒童能夠得到正確、積極、完善的教育,幼兒園、社會、家庭一定要通力合作利用教育的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因素,惟此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成長。[7]作為幼兒園來說,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但不能只和父母交流兒童的知識、能力,更多的應該是指導父母如何教育兒童,激發父母教育兒童的責任意識,這樣做同時也能使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減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進入社會后,當兒童在學習社會知識的同時,家長也要正確指導兒童辨別是非,防范社會不良行為對兒童的影響。最終達到以家庭教育為中心,三者共同發揮作用,使兒童獲得全面均衡的發展。
總而言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幼兒園,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沖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系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熏陶。家長應該在不斷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幼兒園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1]劉國棟.家庭教育責任:一種道德責任的缺乏[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1):41.
[2]李琳.當代中國城市家庭教育責任轉嫁現象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3]梁煒昊.論家庭教育的責任缺位與理性回歸[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14-115.
[4][7]李中亮,劉寧.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整合發展趨勢-兼議人的發展內涵[J].現代教育科學,2009(2):58.
[5]吳美佳.家庭教育中父母責任的缺失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6):32.
[6]翟博.樹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J].教育研究,201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