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靈璧縣幼兒園 張春梅 張綠葉
教育家馮德全說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游戲化,因為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發展的游戲世界。”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應該摒棄枯燥、單一的反復傾聽的教學模式,要創設游戲環境,烘托游戲氛圍,采用游戲式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幼兒積極地、主動地、快樂地在玩中、游戲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表達音樂。下面談談我在音樂欣賞游戲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與嘗試。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孩子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和探索。所以在活動中要找到幼兒感興趣的點,而游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之一,把游戲引入活動中來,首先要烘托起游戲氛圍,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我喜歡根據音樂作品的結構,提取可供了解作品結構、理解作品內容的自編故事,讓孩子隨音樂聽故事。如大班音樂欣賞“小老鼠與啤酒桶”,我提取了中間的故事內容:安靜的池塘里啤酒桶安靜地躺在地面上一動也不動,小老鼠出來跳舞,但是沒有朋友多孤單啊,于是小老鼠請來了魔法師給啤酒桶施展了魔法,讓它長出了頭、手和腳,有了頭、手和腳的啤酒桶高興地和小老鼠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午夜過了,魔法消失了,啤酒桶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此時地下室又恢復了往日的安靜。孩子們在故事情境里不知不覺地感受和理解了作品的結構。
孩子們喜歡敲敲打打,有些作品的節奏復雜,我們就可以提取其中的節奏進行相應的節奏游戲。這個環節不僅滿足了孩子愛敲打的興趣,同時又可以突出作品的重點、降低后面教學的難度。如中班音樂欣賞“加油干”活動中,引導幼兒在每個樂句末尾的“嗬嗨”處,拍打出節奏。可以是拍兩次手、跺兩次腳、拍兩次腿,同時可以發出“嗬嗨”聲。聲音是很有氣勢的,接著我們再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在“嗬嗨”處還可以加入什么樂器來加強這個氣勢,孩子們選擇了小鼓、小盆、小碗、桌子等發出相應的節奏。整個活動孩子始終都很有興趣,同時在一次又一次的敲打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音樂、熟悉音樂、體驗音樂。
如何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引起幼兒的注意、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那就是要將音樂教學內容情節化,趣味化,讓單一的內容有了更多樣的展示空間,使他們感到音樂活動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在中班音樂欣賞“小螞蟻”活動中,我們創設了這樣的游戲情境:小朋友扮作小螞蟻出洞去尋找食物,孩子們在音樂中想象創造出小螞蟻的各種活動。老師提問引導:“小螞蟻們,你們在干什么啊?”孩子興奮地告訴我:“我在搬家,我在抬好吃的,我們在說悄悄話……”他們在聆聽音樂時,通過對比、排列,匹配出與音樂相吻合的小螞蟻的各種活動。該欣賞活動是通過扮演游戲中的角色,想象情節發展,幫助孩子們開動小腦筋,并感受樂曲的結構,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孩子始終充滿激情與濃厚的興趣,可以不斷增加游戲的難度來進行,在挑戰過程中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在音樂欣賞“小紅帽”活動中,剛開始小朋友按音樂提示扮演“小紅帽”去摘花、繞木樁、爬山坡、過小河等情節進行游戲。后來我逐步增加游戲的難度來調動孩子的興趣。如:我增加了小河的寬度、木樁高度以及大灰狼角色的創設等,孩子們一直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如何巧用游戲法組織活動,把枯燥的知識和抽象的音樂符號變為富有趣味的生動形象的游戲教學,使孩子們感受到音樂欣賞活動的愉快,是我們老師需要認真推敲與思考的。我覺得首先要聽懂、聽透音樂,從感受音樂入手,學習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邊感受邊學習,再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了解各年齡段孩子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游戲程度,在此基礎上增加點難度使其有所發展。最后根據孩子愛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計形象化、多樣化的游戲式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尊重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寬松、輕松的音樂活動空間,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表達,使其感受到音樂欣賞活動的快樂。如:歌唱欣賞“扮家家”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在家中觀察爸爸媽媽的活動,著重觀察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讓幼兒對不同的角色進行詳細了解。然后三人一組來玩這個游戲。一個做爸爸,一個做媽媽,一個做寶寶,進行“做飯、炒菜、喂寶寶飯”的游戲。他們在游戲中輕松地掌握了歌曲內容,邊玩邊唱,樂此不疲。還有小朋友對歌詞進行創編,把“炒小菜、炒小菜”改為“沖牛奶、沖牛奶”“煮雞蛋、煮雞蛋”“包餃子、包餃子”等等,還有的連最后“肚子餓了我們來喂他”的歌詞也做了改編:“洗衣服、洗衣服,衣服洗好了呀娃娃又尿了呀,我們來換它。”這樣,一節單純的音樂活動有了更豐富的內容。他們把平時觀察到的內容都編到了歌曲里面,體現出他們與成人、同伴之間的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我經常根據音樂的內容用圖片的形式表現出來。孩子們根據每段音樂性質尋找與之相匹配的圖片,例如在音樂欣賞“小螞蟻”活動中,我根據音樂的特征畫出螞蟻出洞,螞蟻尋找食物,螞蟻高興舞蹈,螞蟻抬食物回家等內容,孩子們根據音樂找出與之相匹配的圖片。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專注的聆聽不僅增強了孩子的注意力,對比、判斷、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與提高。
自由創編動作表演,是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他們在音樂聲中自由大膽地用肢體表現音樂,大大滿足了孩子們的愛表現特點。例如小班音樂欣賞“放鞭炮”活動中,孩子們創編“嘭啪”鞭炮爆炸的樣子,非常高興,也特別喜歡。他們創編各種各樣的動作,有的蹲下,有的跳起來,有的雙手上舉,有的雙手側舉,還有的張開四肢躺在地上,還有一個孩子居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甩了出去說是炮被炸飛啦!短短的動作創編折射了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從而生動形象地用動作表現了音樂。
繪畫是孩子們喜歡的涂鴉方式,同時孩子在繪畫時心情是放松的、愉悅的。有人說一種顏色能表達一種情緒,一首樂曲體現一種心情,提供一張紙他們就能表現出對音樂的理解。我也采用了這種方法,效果很好。例如大班歌曲欣賞“畢業歌”活動中,孩子們根據歌曲中不同旋律及歌詞內容及想象,畫出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表達了自己畢業了的心情。孩子們的畫無論形象與否都表達了自己畢業了的心情,或開心或悲傷,表達了孩子們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加上我適時地進行鼓勵、表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
游戲化教學評價是在玩玩做做說說的游戲過程中,教師、孩子們之間對某節活動進行自評、互評。音樂欣賞游戲化評價通常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基點,鼓勵孩子們主動參與評價,以達到加深對音樂欣賞的理解、感受以及孩子們之間取長補短、相互激勵、共同進步的目的。
例如我在欣賞活動結束時,開展 “我是小小評論員”活動。我把每個小朋友的照片貼在格子上,凡是能大膽評價自己和他人的,都會得到一個小話筒標志,每周評出一名“金話筒”。小朋友在活動中踴躍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ⅹⅹ小朋友動作很美,真像一只跳舞的小蝴蝶;ⅹⅹ小朋友真會想象,創編出各種采蘑菇的動作……孩子們在自評與互評中,不是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更重要的是發揮了評價激勵功能,引導孩子在評價中逐步形成積極的情緒與正確的態度,這也是社會性發展良好的一面,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用音樂來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在音樂欣賞游戲化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到獻給孩子們什么樣的樂曲,介入什么樣的游戲,怎么樣介入,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去玩音樂,去推廣游戲化教學。這是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堅持的,但愿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中茁壯成長。
總之,音樂欣賞游戲化教學是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研討、創新,才能使音樂欣賞游戲化教學更適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從而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