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孫國民
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冬季是最難熬的日子,稍不注意,一旦感冒、受涼、受風寒等就會使類風濕病情反復或加重。
秋冬季節是風濕病的高發季節,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又是風濕病中最常見、最易發、致殘率最高的病種,往往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痛苦。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預后與自然病程、治療的早晚和合理性有關。
類風濕的常見癥狀: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肩、膝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并伴活動受限;髖關節受累少見。關節炎常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腫脹和壓痛,晨僵常長達1小時以上。最為常見的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及鈕孔花樣表現。重癥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并因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了關節癥狀,還可出現關節外或內臟損害,如類風濕結節,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病變。
目前,該病病程在一年內自行緩解者為10%;約10%~15%的患者,由于發病急驟,受累關節較多,病情嚴重或關節外病變嚴重,終因治療困難,喪失工作和自理生活的能力;約有80%的患者長期呈慢性過程,久治不愈,有局限性關節功能明顯障礙。可見本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嚴重的,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通常認為,影響該病預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1.性別與年齡。一般認為男性比女性轉歸預后好,發病年齡晚者較發病年齡早者預后好。
2.起病時關節受累數多或有跖趾關節受累、或病程中累及關節數>20個預后差。
3.骨侵蝕發生早,或積累骨侵蝕數多預后差。
4.有嚴重周身癥狀(發熱、貧血、乏力)者預后差。
5.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結節、鞏膜炎、間質性肺病、心包疾病、系統性血管炎等內臟損傷)者預后差。
6.持續高滴度RF陽性、持續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均提示預后差。
7.不能堅持正規治療、治療前病史已有5年或有嚴重藥物性肝腎損害影響正規治療者預后差。
8.短期激素治療癥狀難以控制或激素維持劑量不能減至10mg/d以下者預后差。
由前所述,在當今類風濕不能被根治的情況下,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該病治療的最高目標。其具體應該怎么做?
類風濕是一種致殘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對稱性小關節腫脹、疼痛、晨僵、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等癥狀,多數患者病程遷延,如不及早合理治療,易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關節骨破壞、畸形,甚至癱瘓,還會出現關節外并發癥(嚴重貧血、乏力、心肺疾患等),其治療效果較差。
在類風濕治療歷程中,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采取以非甾體消炎止痛及糖皮質激素藥為主的治療措施。當時,部分患者在近期治療中其關節腫痛能較快緩解,但發現一經減藥或停藥,患者病情不但反復,而且加重,并導致關節變形或致殘。可見,當時這種方法僅能治表而不治本。
如今,經過近十年風濕病專家的不懈努力,發現投以改善病程藥治療類風濕取得明顯療效,許多患者其關節癥狀很快減輕,用藥越早、維持時間越長,其療效越佳,而且這些患者很少出現骨破壞,他們的關節功能及勞動、生活能力均得到很好保持。
隨著時代發展,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從過去的“緩解疼痛”走向了“關節保護”,以甲氨蝶呤為代表的慢作用抗風濕病藥物對患者有較好的關節保護效果。
治療類風濕的藥大多起效緩慢,通常需1~2月方可見效,所以患者切記不可性急。當今還沒有發現某種特效藥能夠幾天就控制類風濕,故一些患者頻繁換藥以及更換大夫,可能到最后吃苦的是自己。再者,多數類風濕患者經過正確治療后病情得以緩解,為了防止復發,原則上不停藥,但也可根椐病情變化,調整用藥,逐漸減量并維持,直至最終停用。
類風濕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從而一些江湖醫生,抓住患者病急亂投醫的心態,打著“包治類風濕、永不復發”的旗號,給患者服所謂的單方、偏秘方,其療效可想而知。更有某些不法分子用激素、安定、罌粟等摻和的假藥,冠以“某某關節炎丸”,多渠道郵購給廣大風濕病患者服用,更是害人不淺。這些患者服用上述假藥后,除了延誤病情,還會產生嚴重副作用,其后果比疾病本身更嚴重。所以必須對這些虛假藥品提高警惕,謹防上當。
>>相關鏈接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不要“忌口”
“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要不要忌口?”這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不少患者聽說這種病與免疫有關,因而聯想到是不是食物過敏會引起發病或加速病情發展。于是,夏天不敢吃冷飲,平時魚蝦、豆腐、百葉都不敢碰,以致患者食譜單調,營養不全面。長此以往,對疾病的好轉、康復顯然是不利的。但是胡亂海吃也是對疾病不利的。那么如何正確“忌口”?
其實很簡單,過去吃過哪些食物曾明顯誘發關節炎發病的,應該“忌口”不吃這些食物,除此之外,其他食物都可以吃,要吃得多樣、均衡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