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醫院檢查出有直腸息肉、內痔,有時會便血,但無其他不適。
不過,天氣轉涼容易肚子不舒服,是否只是天氣問題導致?手術切除能否根治?
湖南 周先生
答:如果是做腸鏡發現的息肉,應該切除。因為息肉經過長期刺激有癌變的可能。怎樣切要視其距離肛門的長度確定,在10厘米以內的,可以經肛門窺鏡下切除,超過10厘米的需要在腸鏡或者乙狀結腸鏡下切除。至于內痔一般不會發生惡變,如果便血的情況比較輕微,可以保守治療暫不手術。
不過,直腸息肉確實有反復發生的可能,它與身體的遺傳特質有關,所以沒有太好的根治辦法,只能防范于未然。
檢查方面,如果曾患有結腸息肉,治療1年后一定要復查腸鏡;如果沒有新發的息肉,此后2年內要再復查。建議直系親屬也要檢查。
有些人肚子受冷后就開始疼,日常要注重腹部的保暖工作,其次是飲食上也不能吃生冷的東西。這些冷熱刺激都會致使腸蠕動增加,使大便偏軟。一般注意好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就能改善肚子不舒服的情況。
我奶奶今年70歲,一走路膝蓋就疼,去醫院檢查后發現患上了關節炎,醫生建議她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請問,這個手術有風險嗎?術后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河南 李女士
答: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導致疼痛難忍,置換上一層光滑的金屬關節面就不疼了。手術需要看老人的身體情況和年齡,如果體檢沒有問題,是可以手術的。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主流年齡是七十歲左右。膝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比較成熟,術后4~6天就可以下地活動,術后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
膝關節置換手術后要注意清淡飲食,多吃含鈣食物,如骨頭湯,平時可進行適當運動,對患處可以進行熱敷與理療,有助于恢復。
我老伴今年50多歲,體檢時發現血脂升高,特別是甘油三酯比正常人高了好幾倍。醫生建議服用調脂藥,我有點猶豫,主要擔心這個藥一旦吃上就不能停了。
請問,血脂異常是不是只能終身服藥?中間能停藥嗎?
河北 宋女士
答:其實,很多血脂異常患者是不需要終身服藥的,在血脂水平達標后,可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第一種情況,血脂水平正常后,患者沒有其他慢性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中風、冠心病等,可考慮減藥并逐漸過渡到停藥。但停藥之后還要繼續監測血脂水平,一旦發現血脂升高,仍要繼續堅持藥物治療。
第二種情況,患者本身合并有糖尿病、腦梗塞、冠心病等疾病,即使血脂正常了仍然建議終身服藥,以避免出現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此外,需要重視的是,血脂異常患者通常沒有自覺的不適癥狀。因此,在發現自己血脂指標異常后,如果既往未發現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還應檢查其他項目,如心電圖、頸動脈彩超、血糖、血壓等,以全面了解身體情況。
我老伴在上月初做了胃部腫瘤的切除手術,本來他身體就比較虛,請問該如何調理?
貴州 劉先生
答:手術的打擊、術中的出血、術后抗生素使用等多種原因都會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主要表現是胃納下降,甚至嘔吐不能食、腹脹、腹痛、大便異常等,所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才是當務之急,簡單說就是讓患者“吃得下”。
腫瘤術后,患者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因此,扶正才是關鍵。患者最好先辨別一下自己的體質是屬于陽(氣)虛型、陰虛型、氣滯型的哪一類。有了分型,也就知道應該多吃什么了。但是,所有類型的患者都不能過度食用寒涼的東西,包括水果、苦瓜、涼性藥材等。
陽(氣)虛型
面色萎黃或蒼白、略帶浮腫,容易疲勞、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手術后宜多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可用黨參、北芪煲湯。陽虛的患者,可以多吃姜或胡椒,但不主張多吃辣椒,因為辣椒素對胃腸刺激較大,會加重胃腸負擔,也讓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口腔潰瘍,甚至發熱。比較常見的刺激性食物包括:煙、酒、咖啡、濃茶、辣椒、咖喱等。
陰虛型
形體消瘦、大便干結。先服“開胃方”,適當增加蛋白、脂肪類食品,增加肉類、蛋類。
氣滯型
腹脹、便秘,可加陳皮、砂仁煮水喝。
此外,腫瘤手術后的患者在進行營養康復的同時,必須強調運動康復的同步進行。沒有運動的輔助,營養康復很難順利完成。
我患高血壓多年,常年吃兩三種降壓藥(西藥為主)。前一段時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有人說純中藥就能降壓。請問這種說法靠譜嗎?
黑龍江 宋女士
答:高血壓的治療目的不僅是降血壓,而且要有效降壓,把血壓降到安全范圍以內。如果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只能將血壓降低2~3mmHg,那就起不到什么治療效果,也不會降低并發癥出現的風險。這樣的藥物,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高血壓患者的藥物選擇要因人而異,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史、血壓水平、既往藥物治療情況及靶器官損壞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
從臨床上來說,治療可以中藥配合西藥,達到協同降壓效果,但前提是必須經過醫生診斷。
我前段時間出現腿痛腳腫,鄰居說我的癥狀跟他一樣,是常見的關節炎,年齡大了會這樣,自己吃點止痛藥就行。可我最近腿痛、腳疼,還紅腫得厲害,到附近醫院做了抽血、拍片等檢查,醫生說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請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跟骨關節炎有什么區別嗎?
江蘇 宋先生
答:很多人把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當作普通的骨關節炎,但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和普通的骨關節炎有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疼痛劇烈,痛不可觸,局部紅腫發熱,疼痛在夜間加重,好發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或踝關節,普通骨關節炎多由外傷或退行性改變引起,疼痛相對緩和而持續,常累及膝關節、髖關節等負重關節。
其次,二者的治療目的不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重點在于緩解關節疼痛后平穩地降尿酸并使之持續達標,而普通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則是緩解關節疼痛,保護關節軟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再者,二者治療方式截然不同,只有區分開來才能對癥下藥。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誘因有以下3點:
1.血尿酸升高。攝入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沙丁魚、蛤、蟹、動物內臟等)、大量飲酒都可使體內尿酸增多,腎臟病變會導致尿酸排出減少或重吸收增加。
2.受涼。尿酸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降低,因此,肢體末端關節和耳輪部位尿酸結晶沉積較多,常在受涼時發作。
3.其他。機械損傷、過度運動等都會加重尿酸沉積。75%的痛風發生在足部跖趾關節,這與此處反復摩擦和創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