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東縣實驗幼兒園 馬紹華
學會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情感溝通的橋梁,樂于分享是人格構成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個體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價值標準的認同都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我園開展“在家庭教育中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途徑的實踐研究”課題,主要研究幼兒謙讓、分享、感恩等良好品德,本文結合典型案例闡述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成因及解決策略。
案例一:一天早上,我發現有兩個孩子帶食物到班級來。其中一個孩子帶的是盒裝的心形巧克力,聽班級老師向孩子們介紹,這種巧克力比德芙巧克力更好吃,還是進口產品。對于早上入園孩子帶食品的情況,班級老師的做法是:先夸獎帶食物的孩子,然后舉起孩子所帶的食物向班級孩子展示介紹一番,接著并沒有歸還食物,而是鼓勵帶食物的孩子:今天誰表現好,就分發你帶的東西給誰吃。
案例二:天怡入園時手里拿著一個心形糖果盒,奶奶提著幾包糖果,說天怡要帶東西來分享,老師接過話茬說:“天怡是要分享糖果給小朋友吃嗎?”天怡搖搖頭,似乎不太愿意。同桌的牛牛立即對天怡說:“謝謝你。”老師順勢對天怡說“牛牛說謝謝你,你愿意分享你的糖果嗎?”天怡點了點頭,但是表情依舊不情愿。
案例三:美術課上,天怡正在畫畫,強強忽然委屈地跑向老師哭訴:“老師,我都已經說過‘謝謝’了,可是天怡還不把油畫棒分享給我用。”
三則案例很好地折射出當前城鎮幼兒園分享行為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家長認為孩子帶食物到幼兒園同孩子們一起吃,就能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老師把獲得分享食物當作獎勵乖孩子的一個手段,把分享行為當作是夸獎好孩子的一種理由;孩子的分享常常是被迫,而不是自愿;“謝謝”是獲得分享的正當理由。
案例中所呈現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如下:
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指個體主動自愿與他人共享資源,并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從內涵來看,分享至少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動、自愿;二是與他人共享;三是內心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案例中牛牛看到天怡帶來了好吃的巧克力,認為天怡能與他一起分享,于是就聰明地先說出謝謝天怡,天怡聽到謝謝,雖然點頭答應分享,但是內心是不愿意的。這種分享行為是被迫的,不是自覺自愿的。
強強對天怡說聲“謝謝”后,就認為一定能獲得天怡油畫棒的分享,當天怡沒有給他油畫棒時,強強便感到委屈,認為這是天怡的不友好。這是孩子把分享當成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的借口,沒有懂得相互尊重的道理,往往只想要別人給自己分享,沒有真正明白分享的內涵。這些情形在幼兒園、家庭等場所隨處可見。
處于幼兒期的孩子,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認知感還處于較低階段,是非對錯都以自我為衡量標準,以滿足和愉悅自己為目的,所以容易與同伴發生沖突。孩子年齡越小,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幼兒園小班孩子剛剛建立自我意識,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和物十分在意,在乎自己的想法,但很難換位思考,更不懂得接受與己不同的意見,他們尚不具備主動分享的能力。中大班的孩子自我認識以及內心的安全感逐漸增強了,他們逐漸走出自我的圈子,開始關注他人的想法并體會到分享的樂趣。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總體上他們的分享意識薄弱,經常會因不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爭執、不愿意分享的現象。
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引導在兒童分享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影響孩子在幼兒園里分享意識的養成。分享意識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我們認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具有持久的耐心和正確的教育方法。
教師要認真學習有關分享的理論知識,深刻領會分享的意義及教育價值,掌握養成分享意識的方法。要通過創設分享的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在實踐和體驗中產生分享行為,要慎用表揚和獎勵等強化手段,更要以身作則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特別是年輕的幼兒園教師要端正工作態度,不要因為工作繁瑣、辛苦疲憊等原因讓孩子們安靜地坐等分享食品,不要把獲得分享食物當作獎勵乖孩子的手段,不要把分享行為當作是夸獎好孩子的一種理由。
案例一中,教師采用了當眾鼓勵表揚的方法,讓帶食物來的孩子當小老師,當值日生,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尚可,但是長期運用這種處理方法,勢必讓這些帶食物的孩子有了一種凌駕于不帶食物孩子之上的優越感,必將為了獲得老師的夸獎和有權管理其他孩子的機會,而經常向家長索取食物,從而形成攀比、虛榮的心理。那些經常沒帶食物的孩子,也會存在一種自卑的、消極的心理,認為分享別人的食物理所當然。
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從家里帶一些高檔食品來幼兒園與小朋友分享,就會培養孩子分享的好品質,其實這些表層上的分享,并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一種偽分享行為。幼兒園要定期開展各類家長活動,通過個別、特殊家庭的教育方法所帶來的成效來指導家長的教育觀念,要讓家長懂得運用一些適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方法,培養分享意識,促進分享行為的養成。
首先,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分享是發自內心的,在分享的過程中應該是快樂的,當孩子不愿意分享時切忌粗暴強迫,不要讓分享成為家長面子的犧牲品。其次,不溺愛孩子,營造分享氛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應該逐漸地讓孩子明白,他所得到的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因為大家愛他而給予的。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感恩,樂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與家人、小伙伴分享。再次,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現在大多數獨生子女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能與同伴和睦相處,不會分享。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教會他們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同時,父母要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發揮榜樣的作用,因為彼此的關心和呵護,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1)關注幼兒一日生活
幼兒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蘊含著許多培養能力的機會。我們的語言、動作都會對幼兒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我們處處要做有心人,盡可能多地給幼兒創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愁,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的分享。
(2)貫穿幼兒園教育教學
教師不僅要進行移情訓練,通過分享心情、情景討論等方法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積級、正面的內心體驗,也要和孩子共同制定分享規則,以共同分享,平等分享、輪流分享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強化分享行為。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定期設立專門的分享日活動,利用兒歌、故事、游戲等多種形式來啟發引導幼兒,讓幼兒在游戲化的寬松氛圍中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樂趣,享受分享的快樂。組織幼兒進行一些配合性強的區域游戲、親子游戲來引導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有禮貌不爭搶,相互謙讓,同時讓參與親子游戲的家長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園的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教育方法。
(3)豐富節假日活動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這些節日里,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有更多的機會帶孩子參與各項活動,有更多的契機成為孩子的榜樣。家庭聚會上分享多樣的禮物,旅游途中分享有趣的見聞,親子活動中分享自制的作品等等。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里,潛移默化地擁有分享的意識,學會了分享,且快樂地分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