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京獅·青陽路幼兒園 龐良林
在一次“幼兒成長手冊”反饋中看到明明媽媽是這么寫的:“每個孩子的能力可能不太一樣,記得有篇文章《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的孩子可能就是那只蝸牛,需要我們和老師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慢慢引導和教育……”
我很好奇短文中的蝸牛是什么樣子的,于是我帶著好奇心找到了這篇文章。小短文富有童趣、意境深遠,我特別喜歡,如獲至寶。這得感謝明明家長的真摯推薦。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名字時,我也能猜出大概意思:作為老師,要放慢腳步,等等孩子們慢慢成長,不能急于求成而讓孩子們“跑”得太累。當我真正看到這篇小短文的時候,被文中的故事情節打動了。
文中的蝸牛也是拼盡了全力跟著“我”走,可是仍然太慢,跟不上“我”的腳步。“我”想去問上帝,為什么要“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可是上帝也不理睬“我”,也許上帝太忙了。于是“我”放棄了這只蝸牛。“我”歇下了腳步,坐在原地不得其解。突然,“我”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感覺到微風拂過“我”的臉龐,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接著,“我”聽到鳥叫,也聽到蟲鳴……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我們都知道,“蝸牛”雖慢,這是它的本能與天性。這不代表它不盡力,更不是所謂的“笨”。當“我”被蝸牛氣得說不出話的時候,我也會有心情急躁、焦慮和不耐煩的時候,恨不得抱著、背著他,替他往前走。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眼中的歉意,看不到孩子其實已經很努力了,也看不到沿途美妙的風景,最后,幼兒難過,自己疲憊,弄得“兩敗俱傷”。可誰曾想過:小蝸牛已經盡力了。同時,“蝸牛”的內心肯定是害怕極了,擔心“我”會不要它了,或者“我”會責備它,訓斥它……我們有誰真正地去了解過幼兒的內心,又有誰真正站在幼兒的角度上看問題?他們還只是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孩子,還需要父母和老師的細心教導與呵護。更多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把孩子比作文中的那只“蝸牛”,可是我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仍然模糊不清。大多數的我們就是文中的那個“我”。我們從一開始可能就不喜歡牽著蝸牛去散步,如果知道這個任務是牽著蝸牛去散步,估計也是要仔細思考來決定是否去散步。可是,我們試想,上帝若讓我們牽一只兔子去散步,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沿途的花香鳥語,還是讓“我”戀戀不忘。相信有很多的我們已經捕捉到了自己和“蝸牛”們沿途散步的風景。這對“蝸牛”們來說,將是一件幸事!我也試著和“蝸牛”們慢慢聊天,慢慢做游戲。慢慢地凝望小蝸牛們稚嫩純真的眼神……原來,有的“蝸牛”從一開始的膽怯的眼神,變成現在可以笑瞇瞇地看著我,盡管做錯事時也會用這種嬉笑害羞的眼神遮掩他內心的不安。小蝸牛的變化,讓我暗暗竊喜,因為我放慢了腳步,才欣賞到孩子在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展示出最初、最美好的一面。雖然,小“蝸牛”平時不怎么和老師主動說話,但是聽到“蝸牛”媽媽說,小蝸牛現在每天都好想上幼兒園,周末都會想我們老師的時候,我為自己感到自豪,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暗想,可能是我對小“蝸牛”的教育態度及方法得到了他的認可。我深知,教育是一場持久戰,孩子的反饋也需要耐心等待。在等待的同時,多留意沿途的風景更是一種享受。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的童年時光,傾聽孩子內心聲音真實的回響。感謝我身邊的小“蝸牛”們,是你們慢慢地等我,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思索怎么面對更多的“蝸牛”!還可以欣賞到其中的迷人風景!你們的視角是獨特的,你們的眼光是率真的!謝謝你們讓我靜靜地體味生活的滋味!
我會永遠保持一顆耐心,陪著我的小“蝸牛”們繼續前行!
散步是悠閑的、自在的、認真的……
不忘初心,一切終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