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張青允
幼兒健康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目標,安全健康的幼兒園保育保健是科學辦園的底線。但是近年來多起影響巨大的幼兒園藥物事件,體現出幼兒園教師保健素養的薄弱。“陜西、吉林、湖北等地接連曝出的幼兒園喂藥事件,表明幼兒教師缺乏對感冒病理抗生素藥理等的基本常識”[1]。四川綿陽超10倍劑量喂藥致幼兒中毒事件,體現出幼兒教師對幼兒藥物攝入量常識的缺失。幼兒身體發育尚不成熟,非常需要科學保教的支持。幼兒教師若缺乏專業素養僅靠自身經驗很難做到科學保教,很可能會受一些不科學的民間觀念誤導。可以說,保育保健專業素養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之一,職前亦或職后都應受到關注。當前幼兒園藥物事件體現出的我國幼兒園教師保育保健專業素養嚴重缺失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因幼兒教師缺口較大,學前教育專業招生繁榮,高職高專以及中職類院校成為幼師院校生力軍,大量幼兒教師畢業于此類院校。通常相較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高專及中職院校生源質量差,很難招收到高質量生源。即使是對本科院校而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后待遇偏低等原因也使其生源質量受到極大挑戰,很多幼師院校很難招收到足夠數量的高素質學生。生源質量較差,學習能力較弱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學前兒童衛生保健的復雜知識。
盡管我國大多數師范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都開設了《學前衛生學》或者《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但就教學目標而言多強調知識的掌握,形式化嚴重,課程并不強調對學生保育保健專業素養的培養。就幼兒園喂藥事件而言,如果幼兒教師沒有在職前了解到藥物使用的相關注意事項以及幼兒藥物攝入的常識性知識,就可能會忽視擅自服用藥物的嚴重危害,從而埋下了保教的隱患。
高職高專院校幼兒教師保育保健專業素養多立足于《學前衛生學》或《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從目前各個版本的《學前衛生學》《學前兒童衛生保健》教材可以看出,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學前兒童生理解剖特點及生長發育規律、學前兒童生活保健制度、學前兒童營養衛生、托幼機構安全教育、傳染病以及常見疾病和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等內容。教學內容繁多,近似涵蓋了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涉及幼兒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且學科跨越度大,涉及學科門類眾多,包括解剖學、營養學、心理學、衛生學、保健學和運動學等諸多領域和學科。龐雜內容與有限課時之間的矛盾容易造成課程教學目標偏離實踐,重難點不突出等問題。
高職高專院校《學前衛生學》或《學前兒童衛生保健》課程一般都安排在第一學期,課程體系從學前兒童生理解剖特點及生長發育規律起始至常見心理問題結束,教學多以兒童生長發育、營養衛生、傳染病及常見疾病等內容為主。教材體系雖涉及到生活保健制度、托幼機構安全教育,但因課時以及學生一線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多被忽略。所學知識與一線實踐不能緊密聯系,令學生步入一線后所學難以融入實踐。
幼兒園衛生保健類課程知識多、內容細碎,若缺乏足夠的實踐應用機會,遺忘率極高。雖然現今高職高專院校多在進行課程改革,一方面改革教學方法,一方面加大學生實習實踐力度——目前有部分院校每學期皆有入園實習安排,在校內增設各類實訓室,以此增加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因課時等一系列主客觀原因,高職高專院校學前兒童衛生保健類課程教學過程多偏重于知識的把握,保育保健能力培養力度不足,學生實踐體驗機會較少。即使校內設有實訓室,也因設施的匹配性或課時問題,很少得以使用。在幼兒園教育見實習期間,保育類見實習任務基本安排在第一二學期完成,后期教育見實習則基本沒有相關任務,這一現狀不利于學生鞏固保育保健知識及培養相關能力。
結合幼兒園保育保健工作需要,可將諸如“幼兒常見意外傷害及處理”“常見疾病與傳染病的預防和處理”等操作性強的部分內容單獨設置為微課在高年級階段開設。這類課程的開設,在降低了第一學期任務量避免課時緊張的同時,還增強了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回憶提取其他相關知識,推動了知識間的融合,讓學生在初入職場時遇到此類問題能夠避免茫然無措。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即基于案例進行學習的方法,是學前教育基礎課程常用方法之一,指在教學中引入具體的教育事例,然后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的方法。如,在學習“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指標及測量評價”時,教師可提供一些學前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數據,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該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在學習“常見疾病及傳染病的預防和處理”時,教師可給學生呈現一些學前兒童常見疾病的病癥,引導學生通過對病癥的識別和分析對學前兒童進行疾病預防和處理。
(2)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發生發展的過程,在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在“學前兒童常見疾病和傳染病的處理”這一章節,教師可創設幼兒突發疾病的情境,由教師或學生扮演患病幼兒,學生扮演幼兒教師,模擬常見疾病與傳染病的處理;在“托幼機構常見意外的處理”這一章節,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托幼機構常見的事故場景,學生通過扮演保育員或幼兒教師進行現場演練,最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總結出正確的處理方法。
(3)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學生依據預先設定的任務,通過自行查閱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等手段,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方法。如,在學習“學前兒童生長發育”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先行設定諸如“哪些運動項目不適合幼兒,為什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大班幼兒能快跑25米左右,而不是50米、100米”等問題,然后指明參考章節,由學生閱讀材料解答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梳理介紹相關知識。該方法有利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連接,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力。
幼師生保育保健專業素養的考核一般是依托課程教學過程的過程性考核以及期末閉卷考試方式完成。課程教學結束,意味著該素養的考核亦結束。隨著學習科目的逐漸增多,保育保健方面的知識面臨著慢慢被遺忘的危險。為保證學生畢業前具備必需的保育保健專業素養,除傳統的課內考核外,幼師院校可以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增設該素養的應用能力考核,通過預先設定的備考題庫,促使學生在畢業前回憶并統合以往所學知識與技能。
所謂設立一貫制分層式保育保健教育實習任務,是指每一次教育實習都設定保育保健實習任務,任務以螺旋式提升狀態呈現,每一次教育實習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次提升。有效的教育實習應該具有螺旋式漸進提升式的設置,一貫制的實習可以促使學生回憶并運用以往所學,有助于知識間的融合以及實踐運用。保育保健專業素養貫穿幼兒園一日生活,每一次教育實習都與之相關,在設定教育見實習任務時,應考慮該專業素養的積累與提升,獨立設定任務或滲透融入其他相關任務項目中,令每一次教育實習都可以成為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相關知識技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