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然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寶音圖-錫林浩特火山型被動陸緣,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華力西晚期及燕山晚期。區內構造發育,以北東向、近東西向為主。區域主要有色金屬礦產有銅、鉛、鋅、金(銀)、鎢、鉬等成因類型有中~低溫石英脈型、矽卡巖型、斑巖型、熱液型[1]。
區域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古元古界低級變質巖
1.1.1 地層
晚古生界二疊系大石寨組(P1d)。詳查區的東部、西部、北部均有出露,距離詳查區20km~30Km左右,巖性為中酸性熔巖及凝灰巖組合,與哲斯組呈不整合接觸。
晚古生界二疊系哲斯組(P2z)。在詳查區內部及周圍大面積出露,為一套淺海相砂巖、板巖夾灰巖透鏡體的巖石組合,為類復理石沉積,區域上不整合于大石寨組之上。
晚古生界二疊系林西組(P2l)。詳查區的西部及北部有出露,距詳查區20Km~40Km,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哲斯組之上,以黑灰色為主的砂巖、板巖組合。
中生界瑪尼吐組(J3mn)。距詳查區北部約50Km處少量出露,巖性主要為中性火山熔巖,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火山碎屑沉積巖,整合于滿克頭鄂博組之上,白音高老組之下。
1.1.2 構造
該大地構造單元南北受到兩個超巖石圈斷裂所控制。
南部為西拉木倫河斷裂,東部走向近東西向,西部走向轉變為北東向,該斷裂被認為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的最終縫合線[2-4]。
北部為二連浩特-賀跟山斷裂,走向北東,該斷裂為西伯利亞板塊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的南緣斷裂。
礦區內的斷裂,都是這兩條超巖石圈斷裂的次級斷裂。
鼻祖馬場壓性斷裂:走向北東(20°~ 30°),長約16km ,傾向北西,傾角50°~ 68°,穿過Pγ、Kγ 巖體及二疊系和侏羅系地層,斷裂活動至白堊紀末。
黑河林護林站斷裂:位于區域內西北部,西距黑河林護林站約2km,斷裂長約4㎞,呈320°走向,位于晚侏羅系地層與Pγ花崗巖體之間。北東盤內酸性巖脈被錯斷,水平錯距為10m,顯示北東盤相對向南東扭動[1]。
1.1.3 巖漿巖
區域上巖漿巖主要為華力西晚期及燕山晚期,其中華力西晚期主要以中性侵入巖為主,燕山晚期侵入巖一般以酸性侵入巖為主。
(1)二疊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βP)。其出露位置距詳查區西北部約6Km,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出露面積120Km2。
(2)侏羅紀黑云母花崗巖(γβJ)。其出露位置距勘查區東北部約17Km,北東向展布,出露面積約50Km2。
根據異常元素組合、形態、規模、強度等特征,與已知的銅多金屬礦異常特征相類比進行劃分,所研究區域異常大致可分為三類——I類異常:異常的礦床地球化學特征與已知礦致異常相似,成礦地質條件有明顯優勢,是最具有找礦前景的異常;II異常:異常的地球化學特征與已知礦化蝕變所致異常相似,具有一定的成礦地質條件,也是找礦中有利的異常;III類異常:這種異常地球化學特征與已知礦化蝕變所致異常相比差距較大,成礦地質條件較差、強度低、規模小,其找礦前景不明顯[5]。
在礦區內一共有二條礦化蝕變帶。
第一條礦化蝕變帶位于I區中部滿克頭鄂博組晶屑凝灰巖中,呈北東走向。Cu最高品位0.436%,為銅成礦區域。礦體載體主要為硅化蝕變帶,屬裂隙填充型成礦,硅化帶近南北向,產狀近垂直,寬度約為5m。
第二條礦化蝕變帶位于Ⅱ區礦區南東側,礦化蝕變帶傾向由25°~50°,傾角40°~60°,北西向蝕變帶,礦化蝕變類型主要為褐鐵礦化。Cu最高品位0.61%,Ag最高品位63*10-6。為銅成礦區域。蝕變帶長約2Km左右,寬4m左右。
1中東部區主要發育在滿克頭鄂博組地層及晚侏羅世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及早白堊世花崗斑巖中,礦化蝕變帶以北西向展布為主。南部區主要發育在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及早白堊世花崗斑巖中,展布方向以北西向為主。2東部區礦化蝕變帶主要分布于晚侏羅世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中;礦化蝕變帶多呈北西向展布。西側主要分布于早白堊世花崗斑巖中,礦化蝕變帶亦以北西向展布為主[6]。
總之:礦化蝕變帶以北西向展布為主。礦化蝕變帶可能為晚期構造及熱液作用形成,主要表現為巖石的強硅化綠泥石化礦化蝕變不均勻,多1米~2米,寬者可達5米~8米,可能是斑巖型礦化蝕變類型。
區內圈定的礦體礦石含銀品位高可1394×10-6,平均品位<200×10-6,銅地表品位為2.81×10-2,深部品位為2.81×10-2,平均品位<1×10-2,鉛最高品位9.62×10-2,鋅最高品位可達21×10-2。
礦床的形成過程中,成礦流體運移和成礦物質沉淀、定位空間以及保存條件與構造相關。它對成礦的控制作用表現為以下方面。
3.1.1 成礦構造環境的控礦作用
中生代濱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構造環境形成了大興安嶺火山—巖漿構造帶,并形成與陸相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巖相關的眾多不同類型的鐵、銅、鉛、錫、鋅、鎢、鉬、銀、稀土、金、水晶、巴林石、螢石等礦床[7]。
3.1.2 區域性深斷裂構造帶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嫩江—八里罕深斷裂帶和西拉木倫河深斷裂帶聯合控制了大興安嶺火山—巖漿構造帶中南段與陸相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巖有關的斑巖型、接觸交代型和熱液型鐵、錫、銅、鉛、鋅、銀、金、鎢等礦床的形成[10]。
3.2.1 成礦物質的富集作用
成礦物質在火山噴發作用過程中或在沉積過程中,只有經歷后期的變形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巖漿作用的再活化而富集成礦體[8,9]。大興安嶺成礦帶內,圍巖為二疊紀地層,特別是大石寨組和哲斯組地層富集Pb、Zn、Sn、Ag等金屬元素[10]礦區周邊已探明的礦床也證實了二疊紀地層是本區的賦礦層位。
3.2.2 地層與成礦流體發生水巖作用,為成礦流體沉淀提供空間
由于構造所產生的裂縫,以提高其滲透,有利于成礦流體的進入而發生流體與巖石的物質交換反應,而使成礦物質富集沉淀成礦。
巖體一方面對成礦提供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另一方面提供熱動力而加速水巖反映,以圍巖中淬取、活化成礦物質而提高成礦流體中成礦元素的濃度而有利成礦物質的沉淀、富集形成礦體。
綜上所述本論文分析礦床是否具有開采價值。
(1)礦區周邊已知鉛鋅礦產地8處,白音諾爾鉛鋅(銀)礦床與浩不高鉛鋅(銅)礦床為大型鉛鋅多金屬礦床,敖腦大壩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為中型礦床。這三個典型礦床內出露的地層、巖漿、構造等地質背景都與詳查區非常相似。因此這些礦床的成因及成礦條件,對礦區的找礦方向具有指導意義。
(2)區域上蝕變帶大量發育蝕變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角巖化等,這些蝕變都與區域上成礦相關,在找礦過程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3)蝕變發育的蝕變帶均位于白堊紀酸性侵入巖與晚古生界二疊系大石寨組(P1d)、哲斯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