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芳芳 六安市金安區望城崗小學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深刻影響孩子一生的思維、品德,對孩子的個性、品質和身心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孩子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工程,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家長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升家教水平,家庭教育應從原來的個別隨意化轉變為系統科學化。
孩子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時,必須依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決不能拔苗助長。家長應該鼓勵、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經過努力,不管成功與否,都要多鼓勵少批評,讓孩子感到自信、自豪。如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單獨睡覺等,家長開始可以教會孩子做事的步驟方法,然后放手鼓勵孩子做。孩子獨自做家務時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培養了責任心和自信心。在孩子入睡前,一起讀睡前故事,然后到睡眠時間,督促孩子入睡。漸漸地讓孩子自己看書,自己入眠。
每個孩子的性格、身體發展水平都存在差異。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客觀看待,因材施教,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要拿孩子的短處與別家孩子的長處作比較,以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還有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期望值高,管得太死。孩子頭腦知識多了,靈性少了,反而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不利于其身心發展;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正如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家長看電視、逛商店、打牌,卻叫小孩讀書、寫習題,他們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的效果也不會好。更嚴重的是,如果家長沒有時間督促,孩子又沒有自覺性,耽于玩樂,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如果家長教育孩子要做守法好公民,但自己卻不遵守交通規則,也難以讓孩子信服。所以,家長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嚴于律已,經常反省自身的言談舉止,成為孩子的好榜樣。長期堅持,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家長要善于與孩子溝通,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最知心的朋友,多陪伴多游戲,在玩的過程當中尋找教育機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霍華健·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認可,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應盡早給孩子創設多種條件和機會,孩子往往就是在這一階段發現自己最感興趣和最強領域的。家長要多創設條件,讓孩子進行各種體驗。例如:父母為孩子提供樂器培訓、聽音樂會、唱歌,來發展孩子的音樂智能;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玩各種體育游戲、做手工,來發展孩子的運動智能;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來發展人際關系智能;通過拼圖游戲、走迷宮,發展孩子的空間智能;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發展數學邏輯智能等等。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與老師積極溝通,配合學校教學,形成和諧統一的力量去影響孩子。老師提出的要求,家長要認真配合,如學校的活動,應積極鼓勵孩子參與,若需家長參與的活動絕對不推辭,這樣既能給孩子做榜樣,又支持了老師的工作。感覺教育理念匱乏的家長可以參加專業人士的家庭教育講座,瀏覽家教網站,尋求教育孩子發展的先進理念,并將理念化為行動,成為學校老師和孩子的“橋梁”,成為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好助手,與學校、老師共同承擔起教育好孩子的責任。
孩子在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中長大,大多是積極、陽光、快樂的,但是在缺愛的家庭里面,他們就會自卑、焦慮、敏感,容易產生寂寞、孤獨、膽小和不自信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