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召蒙
(深圳市鹽田區防洪排澇設施管理所,廣東 深圳 518083)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針對在城市的一系列開發與建設活動中,由于自然侵蝕、人為活動等原因導致的城市內水土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現象,而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治理、監督管理及科普宣傳等綜合性的環境防治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有效保護城市水土資源、人居環境及生態景觀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確保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深圳市的水土保持工作目前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最重要階段。新時期,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也賦予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更高的新要求。
深圳市地處我國南部,毗鄰南海,具有顯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降水豐沛,地表水系十分發達,大小河流達330條以上,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的河流共計6條。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丘陵面積超過70%以上。深圳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人口密度較高,且流動性相對較大,自2011年以來其GDP每年保持著8%~15%的增長率,是我國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1]。
依據2016年深圳市水土保持公報數據,深圳市的水土流失面積為26.96 km2,占深圳市土地總面積的1.35%,其中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7.71 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7%,這表明深圳市的城市建設項目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深圳市政府早在1995年就開始著手城市的水土保持監管工作,至今已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20多年間,全市范圍內的221個裸露山體缺口得到治理;在15座城市居民飲用水水源地開展了綜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全市的水土流失總面積由1995年的184.99 km2降到2016年的26.96 km2[2]。深圳市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與改善,但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深圳市水土流失問題主要歸因于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造成深圳市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的自然因素可分為兩類。首先是地形地貌及土壤原因。深圳市屬于比較低矮的丘陵地帶,而土壤類型主要是赤紅壤,并且其風化層厚度較大,含沙量較高,抗沖性差,因此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其次是降雨原因。深圳市位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平均達到1 965.23 mm,尤其是暴雨產生的沖刷力極大,容易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3]。
(2)人為因素。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深圳市的城市化建設腳步越來越快。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面積的土地挖掘,使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砍伐,地表形態也遭到嚴重的改變。根據深圳市公布的2012年至2016年的生產建設項目審批數據,在這5年間,深圳市由建設項目產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高達154.88 km2。除此之外,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居民住宅建設用地及工業用地等大量占用了城市的土地面積,城市內的綠化面積逐漸縮小,而地面硬化率卻在不斷上升,地面的雨水下滲率降低,增大了水力侵蝕強度,一定程度會加劇水土流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類型的工程建設項目也在日益增多,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也是十分觸目驚心的[4]。2013年8月30日,受臺風“康妮”影響,深圳出現強降雨天氣,由于部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不完善,所以泥沙下泄導致市政排水設施堵塞,福田多個小區內澇嚴重,有150輛小車被水泡,估計經濟損失達3 000萬元以上。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若相關的建設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城市水土保持,則必然會造成人為性的水土流失現象,城市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相關基礎設施功能喪失,將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造成嚴重的危害[5]。
(1)指導思想。深圳市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和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開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積極落實好新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相關部署決策,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思路指導之下,構建具有深圳特色的水土保持指標體系,全面促進深圳市環境的綜合協調發展,為深圳發展成為綠色、環保、健康、宜居城市奠定基礎[6-7]。
(2)基本原則。深圳市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堅持三項基本原則。第一,全面規劃與統籌協調。將維護水土平衡作為立足點,防治與監管雙管齊下,實施全面規劃,對城市的公共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協調好水土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第二,承上啟下和突出特色。全面落實好國家、市政府的環境保護規劃及任務目標,注重規劃的戰略性與前瞻性,突出深圳市的城市特色。第三,預防為主與保護優先。將水土保持工作放于首要位置,全面應用法律、科技、經濟等手段,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將水土流失的損失降至最低。
開展城市水土保持監管工作,要逐步完善城市水土資源的保持與防控系統,強化生態環境的服務性功能,對國土資源的空間性格局進行全面優化配置,對生態的網絡布局進行優化,實現并保持城市的水土生態文明[8]。通過健全法規制度、增強水土保持監管機構履行職責能力、規范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等,提升監管能力;通過河流管網泥沙含量控制指標、水源保護林生態效益、大數據分析技術等相關研究,加快保護水土資源相關的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等,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基于現有國家標準及水利部制定的水土保持技術標準體系,豐富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方案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強化水土資源保護的剛性約束,實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標準化管理;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探索優化審批制度的途徑與方式;通過健全監測機構和加強監測站點布設,完善監測網絡;通過定期開展全市水土流失調查、更新現有老舊監測設施和設備、增加監測指標和建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監測評價體系,全面改善監測手段,細化監測內容,推動監測工作向精細化、規范化發展;通過定期發布監測成果,實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成果定期公告制度,保障公眾對水土保持的知情權。
強化水土保持工作信息化建設有助于提高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第一,建立健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監測與運行機制,通過立法的方式將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的實際運行管理納入法律體系中,使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工作有法可依。第二,推進信息化的標準化體系建設,逐步擴充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建設隊伍,以政府監管為主、企業全面參與的形式推動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建立。第三,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建設一個專業化、系統化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平臺,對全市的各種水土保持資源進行整合,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進行建檔立卡,全程實施跟蹤,從而實現資料共享,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9]。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應用水務、氣象、林業、計算機及農業等眾多學科,在開展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要積極同相關部門合作,利用好相關部門的實踐數據與觀測資料等,并學習和借鑒相關部門的技術及經驗,加快水土保持監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將國外成功的信息化建設經驗引入到深圳市的信息化建設當中,并結合深圳實際進行改革和應用,提高信息化監管水平[10]。
首先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并對監測站點進行優化布設,建立完善的監測、監督網絡。要在全市范圍內定期組織開展水土流失遙感調查,及時對現存的老化監測設施設備等進行更換,確保監測的有效性。合理增加相關的監測指標,建立以生產、建設等項目為目標的水土流失監測與評價體系,對監測手段進行優化,對監測內容進行合理細化,促進監測、監督工作的精細化與規范化發展[11]。還要對城市的各項監測結果進行定期公布,逐步建立起水土保持監測成果公開制度,確保市民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知情權,接受群眾的監督,提高水土保持監測、監督工作的透明度,為建立完善的量化監測與監督體系創造良好的環境。
汛期是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高發期,做好汛前水土流失隱患排查是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汛前要針對全市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摸底與排查,對項目的建設進展、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及存在的水土流失隱患等進行全面排查,督促相關單位按要求進行整改和優化,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對存在重大水土流失隱患的項目進行篩查,并將此類項目列為重點監督檢查對象,對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進行科學的指導,指導相關單位制訂完善的防汛與度汛方案,并督促落實整改[12]。進入汛期后,要建立市、區水土保持監測、監督站點的全面積極聯動機制,加大對存在水土流失隱患項目的監測頻次,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督促落實好各項水土保持措施。
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識,有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開展。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方面要解決過去宣傳形式單一等老問題,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實現水土保持宣傳形式的多樣化,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實現宣傳受眾的多元化,宣傳受眾不僅是開發建設項目各參建單位,還要面向市民、學生及政府各部門,根據不同的宣傳受眾,選擇有針對性的宣傳內容,如針對開發建設項目,不僅要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還要普及城市水土流失發生原因、發展規律、防治的基本技術等。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防治城市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城市水土資源,改善與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特點,從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完善監督管理規范化、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汛前、汛期監管,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促進水土保持監管工作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帥,任颋.深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4(2):54-58.
[2] 李春艷.以深圳為例淺談城市建設中的水土保持管理[J].中國水土保持,2015(2):22-24.
[3] 陳元昭,林良勛,陳訓來,等.最近5年深圳大暴雨降水特征及主要影響系統[J].廣東氣象,2014,36(1):20-25.
[4] 劉文學.論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6):27-29.
[5] 齊芳.城市建設中的水土流失成因與防治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3):10-11.
[6] 李長興,劉云華,陳霞,等.深圳城市生態水土保持發展與對策探討[C]//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土保持學會,2015:7-13.
[7] 胡利強,詹銳生,程中秋,等.新時期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思考[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7,29(1):34-37.
[8] 陳記平.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現狀及監督預防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5,27(2):64-66.
[9] 王永喜,葉楓,夏兵,等.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3,11(4):67-71.
[10] 林群英,周濟華.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6(18):93-95.
[11] 陳記平,黃春霞,賴濤,等.水土保持監督監測對城市水土保持發展的影響探討——以深圳市為例[C]//中國首屆城市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土保持學會,2013:178-182.
[12] 楊潔,顏寅杰,陳新,等.論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以深圳市碧嶺水綜合整治工程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7(2):21-22.
[作者簡介] 儲召蒙(1983—),男,陜西鎮安縣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水土保持工程實施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