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超,葛佩琳,李高峰,符廣東,宋月君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2.寧都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贛州 342800)
小流域既是地理結構單元,也是生態經濟單元與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單元。因此,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1-2]。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環境的認識不斷更新,對清潔水源、良好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著力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面臨著內容的拓展和標準的提升[3]。2003年,北京市開始進行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2006年1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作座談會,正式使用生態清潔小流域這一概念。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水土保持學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和實踐,是水土保持學的延伸與發展[4]。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新發展,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深化與提升。隨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作為小流域治理重要部分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方興未艾。
江西省寧都縣小布鎮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自2016年創建以來,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把小流域治理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按照“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多業并舉、滾動發展”的思路和“科技推廣、觀光休閑、產業發展、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理念,在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抓住水利部對口支援寧都縣的機遇,按照《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評定標準》的建設要求,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高質量落實,立足贛南,展望全國,科學布置各項水保措施,不斷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走出了一條科技興水保的路子。目前,小流域已建設成為“水源保護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道環境整治修復,村莊人居環境提升,水土保持科普宣傳”五位一體的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休閑旅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各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一致好評。
寧都縣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屬贛江流域貢水上游,土地總面積4 053 km2,為贛州市土地面積最大的縣,是原中央蘇區核心縣(蘇區“全紅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江西省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體制創新試驗區,被譽為“客家祖地”“文鄉詩國”“蘇區搖籃”“贛南糧倉”,是贛江源頭。 寧都是贛南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20世紀80年代中外專家稱這里為“江南紅色沙漠”,甚至說“寧都要遷都”,可見寧都歷史上生態破壞之嚴重。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和《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江西省水土保持公報(2013)》[5-8],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仍高達899.6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2%,位居贛南各地之首,不合理的果業開發方式、大規模的寧都黃雞散養,以及眾多人口產生的生活垃圾等,不僅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而且加重了水質污染。寧都是贛江源頭,發源于寧都的梅江是贛江流域面積最大、長度最長、徑流量最大的支流,做好寧都縣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意義重大。寧都作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已連續開展逾30年,水利部及各級黨委、政府一直十分關心支持和高度重視寧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寧都縣相繼實施了國家以工代賑水土保持項目、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項目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工程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區的生態環境和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項目區的防洪抗旱減災能力。自2013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確定水利部對口支援寧都縣以來,水利部從組織領導、規劃編制、項目建設、水利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快推進,寧都縣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顯著的成效。
目前,寧都縣正在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探索小流域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扎實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
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所在的寧都縣西北部的小布鎮,是寧都縣也是贛州市最早的邊陲建制鄉之一,距縣城約60 km,主要涉及小布、大土樓和陂下等3個行政村,屬低山丘陵地貌,土地總面積約49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 338 hm2。小流域整體地勢北高南低,中間有狹長的山間河谷盆地,周邊山地環繞,自然環境較好,基礎設施完善,民風也相當純樸。小流域內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古色文化和自然景觀,環境優雅,生態良好,物產豐富,是一處極佳的休閑養生和旅游觀光之地。大土樓村已被評為江西省首批水生態文明村,圩鎮也已被命名為江西省首批水生態文明鎮,并成功申報為國家級特色小鎮、國家4A景區,這都為創建生態清潔小流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有關江西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分類的研究成果,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應劃分為休閑旅游型生態清潔小流域。該類型小流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又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可以開展自然風景旅游、民俗文化游并發展觀光體驗農業、農家樂等旅游產業[3]。
在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以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為目標,積極創新治理模式,從做好“一溪清水送小布”入手,堅持一個理念,采用一種模式,建成了三個片區,形成了三色文化,構建了五位一體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3.1 一個理念: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
傳統的小流域治理要么未能體現小流域內水、土、生物和人的“經濟-社會-環境”三維復合特點,要么未能體現治理措施和發展方式改變人為活動的重要性。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既要針對水土流失治理問題,更要充分考慮小流域內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整體性。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傳統小流域治理最大的不同是:在自然性中加強了水的保護,在社會性中加強了對村莊和人行為的管理。這就要求在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時,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流域內自然承載力為基礎,采用生態的治理手段和協調的管理措施調整人的行為方式,合理利用、優化配置小流域內的水、土、生物等資源,使治理措施與景觀相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
3.2 一種模式:按照“護山養水-治坡理水-入村凈水-發展宜水”即“四水”新模式進行治理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內容涉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小型河流整治、面源污染防治、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等。因此,清潔小流域建設要與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以改善生態、服務民生為出發點,建立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3]。
(1)護山養水。從源頭上開展治理,保護、改善水環境是江西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首要內容[9],也就是說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首先要保證源頭水質清潔,這就要求通過生態修復做到“護山養水”。為此,在人類生產、生活較少區域采取了封禁補植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促進生態系統的改善,以減少山地水土流失,保護水源。
(2)治坡理水。“治坡理水”,即產業清潔[3],主要是根據農業生產和經濟開發需要,在山坡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采用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鉤刀咀小流域采用的治坡理水措施主要為營造山地經果林,具體整地措施或種植模式主要有前埂后溝+梯壁植草+反坡梯田、帶狀生草覆蓋、農林復合系統等。同時,在農業生產中利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鼓勵施用有機肥,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3)入村凈水。鉤刀咀小流域“入村凈水”治理的重點為門塘水系整治和污水生態處理,即通過治理要實現“水質清潔”。對小流域內所有村莊的門塘進行整治,嚴禁生活垃圾倒入塘內,將現有門塘全部連通并對塘底進行清淤,之后補植能凈化污水的水生植物,最后使塘水匯入主河道。這項措施能夠有效解決村內污水問題,改善村莊環境。水系整治主要是連通水系,提高河網的防洪排澇、引配水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改善水質。村內的污水生態處理主要是通過鋪設管道收集污水,引到氧化塘集中處理,以凈化水質、提升環境質量。工程采用“調節池—預處理池—生化處理池—人工濕地—消毒池—達標排放”的處理工藝。
(4)發展宜水。“發展宜水”是指以小流域內河道整治和景觀打造為重點,建設河道生態護坡護岸、人工濕地、生態浮島、水景觀等。河道整治主要是指對河水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進行改造和恢復,以創造出更接近自然的多樣化的水流形態,為魚類和多種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庇護所。建設原則是:避免過分直線型的河道形態和斷面形狀單一化導致的流速單一化和河道護坡護岸材料的單一化。
將小流域劃分為水源保護區、綜合治理區和宜水發展區等三個片區進行生態建設。一是水源保護區。主要是在小流域西北及東南方向坡度較陡、自然條件較好的高山地塊,通過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補植補種等措施,重建良好的生態植被系統,達到“養山保水”的效果。二是綜合治理區。主要是在山腰以下和低丘緩坡等水土流失相對嚴重、農林開發項目集中的地塊,根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科學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構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和坡面水系工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三是宜水發展區。在小流域的下游地段,通過建設生態河堤、人工濕地,種植水生植物,建設污水處理氧化塘和水土保持科普廊道等措施,以恢復河道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濃厚的水保文化氛圍為主,實現生態護水和發展宜水的目標。
根據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成果[10],寧都縣地處贛南山地土壤保持區,是南方紅壤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發展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基于此,在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按照“三色水生態,七彩水保情”的文化定位,著力打造紅色水生態文化、綠色水生態文化、古色水生態文化,在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生態與發展的交相輝映中,達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效果。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思路、理念、目標、措施等方面都有不同,內容更為豐富、措施更為完善、成果更為集成[11]。因此,在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夯實生態基礎,逐步形成了“水源保護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道環境整治修復,村莊人居環境提升,水土保持科普宣傳”五位一體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構建了自然和諧的生態景觀發展之路。
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在全面管護的同時,建成了水土保持科普廊道、人工濕地(氧化塘)、生態浮島、水陂、河道生態護坡、生態經果林、生態茶園、茶文化體驗中心等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 860.50萬元,其中水保資金275.30萬元,并獲得顯著成效。
在建設過程中,針對小流域的水質現狀,對溝(河)道進行清理整治,清除違章設施、垃圾等障礙物,改善河道水環境。采用的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不僅考慮了水土保持功能,而且還把生態與景觀結合起來,適當布置了園林小品。河道生態治理方面,通過引進“水生森林系統凈化”即“生態浮島”技術,在原有河道硬化岸坡邊設置了水生植物浮島,創造了近自然河道曲線岸線,形成了一條亮麗的生態風景線,并且起到了凈化水質、改造污水河道、恢復健康水質、提升環境質量的作用。同時,采用木樁覆土引種水生植物等技術把已形成的單一硬化河岸線改造成了近自然河岸線,改善了河道生境。植物護坡展示方面,采用氣韻生動的流暢曲線栽植方式,選用水土保持效果優良且觀賞性極佳的大花溲疏、火棘、繡線菊、連翹等進行合理搭配,利用水土保持植物發達的根系和密葉有效固定土壤和攔蓄雨水,達到了“生態護岸、科普宣傳、景觀提升”三統一的良好效果。工程措施小品展示方面主要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了攔沙壩、梯田、水平竹節溝等常見措施。鉤刀咀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普廊道建設,通過典型水保小品(工程措施)和優良水保植物形式多樣的展示向社會大眾普及了水保理念及知識,打造出了一條科普創新、步移景異、景觀生態的新型水土保持科普廊道。
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小流域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小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相對較好,擁有良好的土壤、植被資源,沒有大型的工礦企業和大規模的農林開發項目,尤其是污染嚴重的工廠或露天開采的礦山,整個山體植被保存完好;二是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比較高,當地政府和民眾有積極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意識,能自覺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主動監督和檢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三是當地政府對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家園有很高的積極性,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投入,能夠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共同參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為保證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能夠順利實施,寧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狠抓落實,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寧都縣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水保、水利、財政、農業、林業、國土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建設管理協調小組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協調工作,并將該項工作納入《寧都縣水土保持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進行管理。二是注重部門協作。首先是協調小組統籌協調相關部門,積極整合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等項目投入,并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同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其次是通過政府投資,吸引和聚集社會資金,努力建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標準,發揮綜合效益,并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允許獲得合理回報,也可采用集資、投勞或以資代勞等途徑解決投入不足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工程順利實施。
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牽涉面極廣,只有依據小流域內的山水林田路能居等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才能實現從山上到山下、從農田到水體、從農戶到河道的綜合整治。寧都縣在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的智力優勢,采用技術承包與駐點服務的技術支撐新模式、無人機和現代化地理信息系統新技術,提出了與時代結合緊密、思想理念先進、措施設計合理、實效性強的設計,為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供了技術指導。
為保證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寧都縣制訂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多項規章制度,將整個項目實施分成若干個階段性任務,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推行項目責任主體制,重大項目實行招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將責任落實到人,力求每一個環節都做到規范化和程序化。對工程進度和質量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嚴格遵照時間節點,完成各個時期的工作任務,并確保每個工程項目和每一個工序能按照設計標準落實到位,避免返工現象,最終如期完成了工程的建設任務。
近年來,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多個水保科研、監測、技術推廣項目,在小流域內積極開展水保監測,為提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平,探索花崗巖侵蝕區水土流失發生規律和水土保持措施體系下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提供了技術支撐,促進了當地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生態、農業、旅游、科普為一體的轉變,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改善。
鉤刀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按照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原則,實行水土保持措施優化布置,將項目區變成了花果山,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典型示范效果,正引領和帶動著周邊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助力寧都縣“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并將進一步提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贛州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以及南方紅壤丘陵區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示范樣板和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金生,張利超,王農. 江西省“四型”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初探[J]. 江西水利科技,2016,42(2):148-152.
[2] 張利超,王農. 江西省水土保持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6):42-46.
[3] 張利超,謝頌華. 基于功能的江西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分類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2018(1):7-10.
[4] 余新曉.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個理論問題探討[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10(4):22-2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J]. 中國水土保持,2013(10):2-3,11.
[6] 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R]. 2013:7.
[7] 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水土保持公報(2013)[R]. 2014:49-51.
[8] 張利超,王輝文,謝頌華. 江西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356-359.
[9] 張利超,謝頌華. 江西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復核和劃分[J]. 水土保持通報,2016,36(1):230-235.
[10] 張利超. 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2016(2):36-41.
[11] 劉大根,姚羽中,李世榮. 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管理[J]. 中國水土保持,2008(8):15-17.
[作者簡介] 張利超(1983—),男,黑龍江佳木斯市人,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科學、水土保持規劃設計。
[收稿日期]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