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強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市實驗中學)
活動是班級生命力水平的體現,針對班級建設的不同階段開展相應的活動,能使班集體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對培育學生自主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筆者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抓住活動這個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把班會和班規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筆者倡導“我的班會我做主”活動,讓學生自己策劃、組織、主持班會。這一舉措充分發揮了全體學生的主動性,班會內容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如“夸夸我自己”“新學期,新起點”“媽媽,我想對你說……”等。會后,照片發布在我們的“三人行,網絡班級”上。
與此同時,筆者還倡導了“我的班規我來定”活動,結合《中學生守則》《行為習慣準則》和學生學習生活特點,讓全班同學參與擬訂《班級一日常規(討論稿)》,以班級簡報形式發給學生和家長,利用班會時間分小組討論、修訂,并最終出臺《班級一日常規(定稿)》。這樣的常規是針對學生一天的學習生活制訂的,可操作性強,學生喜歡,并能很好執行。
以班干部隊伍和幸福小組建設為抓手,讓學生學會自信。班干部隊伍是做好班級工作的“智囊團”“老師的好幫手”。筆者采取“自薦+觀察”的方式,匯聚想為班級工作和有點子、認真負責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培養,根據其特長設立紀律部、學習部、衛生部、勞動部、生活部等,分工明確,人人有管理,人人有責任,且給予他們較大的自主權,少干涉、多支持,同時,采取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措施,定期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考評和投票競選,進一步優化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處于班級的中心,并隨時準備競選“執政”。
為了解決后進生厭學、基礎知識差、跟不上等問題,筆者成立了“幸福學習小組”。根據性別、各科成績、綜合成績等將全班劃分為12個小組(4人一組),各組討論組名,如“創新組”“拼搏組”“天悅組”等,制訂相關小組量化政策,每周評選出四個優勝小組給予獎勵,對班級前幾名的小組個人也給予獎勵,將每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捆綁在小組的評價之中。在這種特色評價制度的激勵下,學生以“小組以我榮”為目標,提高了責任擔當意識。
以班級文化建設為導向,讓學生學會規劃。為了把班級建設成每一個學生的家,筆者開展了“溫馨教室”活動。把教室的墻壁分塊,展示包含各組組訓、口號和宣言的手抄報,學生新學期目標,幸福小組照片,優勝小組和明星個人欄目,班級誓言……,真正讓教室的每一面墻會說話。當然,墻報內容的設計、編寫、布置、裝飾全由學生自己完成,最后評選出“最溫馨的家”。
班級文化建設有了“硬件”,也不能缺少“軟件”。筆者開展“簡報伴我行”活動,由學生輪流整理班里的大事,以簡報的形式定期刊發,具體內容由編輯人自行決定。此外,筆者還借力學校的一些活動開展班級活動,如“文明行為養成月活動”“溫馨教室評比活動”等。利用一些重要節日開展活動,如母親節時開展“給媽媽的一封信”活動,植樹節時開展“給地球穿上綠裝”活動等等,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鮮活的班級活動是塑造學生人格的廣闊天地,是形成團結向上班集體的重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只有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于班級活動中,學生才會有更加長足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