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華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從古至今,農業既是我國經濟的主體,也是我國不同學派學者探究的重點,不同時期的農學家和其他學者的主張和觀點也就構成了我國農學思想史的主要內涵。在這條農學思想史長河中,官方農學思想長期占據農學思想史中的主流地位,自然也就成為了農史專家研究的重點,私家農學思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史家冷落。例如,我國近代農史研究成果中,雖然早就有胡道靜先生的《論夢溪忘懷錄》提出“中國古代農書當中,有一些可以說是屬于山居系統的”,楊直民先生的《農學思想史》有專節闡述了傳說、宗教經典中的農學思想,梁家勉在其《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中闡述了大量高道的農學思想,但這些具有首創性的研究成果在農學思想史的長河中卻屬鳳毛麟角,且處于不成體系的初創階段。直到袁名澤教授以其博士論文《道教農學思想發凡》為基礎,縱向挖掘了道教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著成《道教農學思想史綱要》,才使道教界的農學思想及其發展史得到系統的研究,《道教農學思想史綱要》在廣西區哲社規劃辦的資助下,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首次較為全面系統研究道教農學思想發展史的唯一專著,以國家社科項目成果的形式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該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0XZJ007)的最終成果,全書近27萬余字,分前言、正文、后記和參考文獻四部分。正文凡六章,以道教經典中的涉農思想和道門農書為中心,對道教農學思想發展史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考察,脈絡嚴謹通暢,內容言出有證。主要內容包括我國現代著名學者詹石窗教授作的序、道教農學思想的理論淵源、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初步顯現、唐宋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繁榮、元明清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道教農學思想實踐史和道教農學思想的現代轉向等。
前言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作者對相關概念的釋義;與本課題相關研究成果的文獻綜述;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正文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通過對道教經典和道門農書中的農學思想的挖掘,從理論上闡述道教農學思想發展史概況;二是通過對地方志、道家金石略的考古資料和部分田野調查材料考證了道教農學思想實踐史的情況。
先看第一部分,道教農學思想發展史的理論概述,又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該書從我國先秦典籍中具體考證了道教農學思想產生的淵源,又分兩部分內容進行探討:第一部分是對我國遠古文化中的神話和《易經》所包含的農學思想進行挖掘。第二部分是對先秦和秦漢時期的諸子百家哲學著作中農學思想進行梳理和概括,這里為了突出道家對道教的直接影響,而對道家農學思想進行單獨說明。
第二,探討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顯現情況,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重點說明道教初創時期的創教模式所顯現的道教農學思想。第二層次主要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高道著述中所包含的農學思想進行挖掘。第三層次通過對該時期的經書閱讀,總結出此時期道教經典中所包含的農學思想。
第三,探討了唐宋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繁榮狀況,也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對該時期的經書閱,總結出此時期道教經典中所包含的農學思想。第二層次說明該時期道教宮觀經濟的繁榮,重點突出在此時期所產生的“藥農”是道教農學思想在該時期作用的顯現。第三層次主要對此時期的高道所著農書及其所包含的農學思想進行挖掘和說明。
第四,探討了元明清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論述該時期的道教組織變化對該時期道教農學思想發展的影響。第二部分從總體上對全真道經書所包含的農學思想進行整理和挖掘。第三部分介紹該時期道教經書中所包含的農學思想。第四部分重點介紹此時期著名道士朱權的《臞仙神隱書》中的農學思想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是對道教農學思想實踐史的考證。該書主要依據地方志、道家金石略的考古資料和部分田野調查等材料,又分兩部分進行闡述:
第一,該書從史書中所記載的農道合修者和宮觀志、金石碑刻中的農道合修材料,分別考證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金元明清時期的農道合修情況,論述我國道教農學思想對每個歷史時期的經濟貢獻。
第二,探討道教農學思想的現代轉向,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工業經濟繁榮對道教宮觀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道教經典中農學思想理論形態衰退的主客觀原因。第二部分說明道教宮觀經濟的多種經營形式。第三部分通過宮觀志的個案考證,說明道教宮觀繼續尚農,道教農學思想隱含在其具體的經濟形式中。第四部分在闡述在土地公有制條件下道教宮觀經營轉向的必然性和形式多樣性。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不難發現該書脈絡通暢,言出有證,且自成一體,完整構建了道教農學思想內容的研究體系。
該書是第一部專門以道教農學思想發展史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該書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在此略述數端,以饗讀者。
其一,道教科技的研究已近百年時間,很多學者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對《道藏》進行分類編排,把它分為醫學、內丹學、天文學、物理學、數學、地學幾大學科,唯獨不見農學,對道教農學思想史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尚未發現與本課題思路相似的學術成果,因此,該書對道教研究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成果,其內容體系首開道教農學思想史研究先河。該書認為道教農學思想是諸子百家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直接繼承了諸子中的道家農學思想,后來兩漢時期已基本成形的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也成為道教農學思想產生的思想和技術基礎。同時,該書還認為道教農學思想是我國歷代傳統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具有相應時代特色的道門農書和具有豐富農學內涵的道教經典,成為我國古代農學思想中的一個子集,成為各個時代農學思想中的特色載體。道教農學思想史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它始終貫穿一個“道”字,它是道教農學思想得以成立和發展的根本,是道教農學思想與其他農學思想的重要區別。而這個“道”字在道教農學思想史中不同程度地表現為自然性、生態性和一定程度的神秘性。自然性來源于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生態性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和利用各物種之間相生相克關系的產物,神秘性是道教宗教性質的產物,也是我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應用的結果。對這些特征的創造性論述是該書特色鮮明的集中體現。
其二,該書史料豐贍,成為基于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有機結合的典范之作。該書的文獻來源主要是道教經典和道門農書。研究道教農學思想史,既要重視道教農學的載體——農書(因為各個時代均有一些頗具特色、頗有影響的道門農書出現,它們是研究道教農學思想史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同時也要研究道教經典中那些零散的農學思想(這些農學思想在道教經典中并非直接呈現,而是以比附或者比喻的形式存在于道教經典中)。所以,我們只能透過這些比附或比喻的形式,深刻理解其中的農學內涵,才能悟出道教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及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該書作者也充分地掌握已有的《道家金石略》和許多《宮觀志》中所入選的道教碑刻、楹聯和其他考古資料,有時作者還親臨道觀中考察,補充大量的新材料,使概述內容充實,且極具真實性和現代性。
其三,該書在大量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基礎上,論述了道教農學思想的內涵,認為道教農學思想史總體趨勢呈一個“幾”字形發展,并把道教農學思想史劃分為初創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宋時期、金元明清時期和現代轉向等幾個階段。作者認為,道教農學思想雖然成果豐富,但由于各個時代的道教及其農業的社會地位和道教人士學識水平相差迥異,所以,各個時代的道教農學思想豐富程度不一樣,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為道教農學思想初步顯現和上升階段,此階段以陶弘景、葛洪的高道論農為主;唐宋時期是道教農學思想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許多重大影響的道門農書,而且此時的許多道教經典也不乏論農的內容;元明清時期,北方新道教和全真教全真道經書包含有大量的關于旱地農業生產的農學思想,此時道教的其他道派經書中所包含豐富的農學思想,尤其是時期著名道士朱權的《臞仙神隱書》包含有豐富的農學思想,成為官方道教農學思想的一個典范。作者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充分論述了此時道教農學思想呈現出進一步發展的態勢。
該書具有比較鮮明的理論意義,是對道教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補充,能擴大道教思想史研究領域,能促使道教思想史研究進一步多元化。該書具有保護、傳承傳統農學思想的作用,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農學思想,尤其是農業技術思想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彌補以前重儒輕道或者是重理輕術所帶來的農書記載缺失的遺憾,因而對我國傳統農學研究來說也具有明顯的理論意義。同時,該書也具有比較重要的現實和社會意義,對于當今社會一系列的農業問題具有較強啟示和一定程度的應用價值,可以幫助農業朝著有利于人人重生養生、健康生存的方向發展,對我國乃至全球農業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因此,該書以及與該書相關的理論成果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認同,與該書內容相關的論文有11篇,其中有8篇核心期刊論文,包括5篇CSSCI期刊論文,1篇被《中國道教》2009年第3期“論點摘編”欄目予以推介,3篇為《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史》全文轉摘,1篇被《新華文摘·要目籍覽》收錄,4篇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中華道學百年研究集成》收錄。
該書內容廣博,涉及我國幾千年的道教文化史、農業生產史、農學史,時間長,范圍大,所以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存在非常大的難度,再加上時間緊、經費有限、人手不夠等客觀原因,故該書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處理頭緒紛繁的資料及田野資料時,偶爾難免有首尾呼應不到位之處,甚至可能有些重要資料未曾收集,尤其是田間地頭的田野資料。明清以后,尤其是清末,我國農書數量龐雜,難以統計,石聲漢、王毓瑚、梁家勉、盧嘉錫、曾雄生等農學史家對此時期的農書數量也均有不同的看法,似乎仍有很多農書未曾挖掘,基于此,對該時期道教農學思想尤其是清末的道教農學思想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二,對道經、道門農書和一些隱士農書等資料的整理思辨工作還不夠深刻,尤其是書中對道經農學思想概述時還有待深入挖掘,這是該書在今后修訂再版時需要繼續努力加強的地方。
第三,書中所涉及的歷史分期問題,筆者認為還需進一步思考,因為從道教發展本身來看,其發展就呈“幾”字,但從農學思想史的角度看,是不是與道教本身發展同步,還需在進一步挖掘道經、道門農書和隱士農書的基礎上再做分析。
總體而論,該書首次客觀地、多維地挖掘和分析論證了道經、道門農書和隱士農書中的農學思想,系統地構建道教農學思想史的框架和體系。如細讀全書,可以對道教農學思想及其實踐的變遷進程有一個清晰全面的了解。該書不僅在內容上有其不能低估的學術貢獻,而且著者所體現的勤奮刻苦的治學態度和嚴謹客觀的科研行為對于治學者而言均是很好的榜樣。簡言之,該書體現了獨特的研究主題、思辨技巧與探索路徑的有機統一,以鑒史資學、研以致用的使命感開創了宗教問題、歷史問題研究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筆者相信該書必然會被廣大學者和生產者所重視,在現有影響的基礎上會擁有更加廣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