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為了確保我國礦業開采獲得可持續發展,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生態效益,我國的資源開采部門在礦業開采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并依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加強對于各類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從而由此實現礦山地質災害問題的優化解決,促進各效益的取得[1]。
(1)潛在泥石流。我國的煤礦等礦石資源大多深埋地下,各類資源在開采的過程中會導致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而開采單位因為缺乏必要的管理,故而會出現開采區周邊堆積大量的廢渣、建筑垃圾等物質。而這些物質均是松散狀的堆積體,進而會在極端惡劣天氣中出現泥石流災害,并對周邊的自然環境以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破壞
(2)崩塌。一些礦山項目所在區域的巖體受到人為的不當開采、強烈切割后造成巖體的不穩定,此外,由于礦山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質環境十分脆弱,容易受到外力作用改變其穩定性,引發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質崩塌多發、易發的區域。后期,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或相應的措施處理不當,都會加劇礦山崩塌發生的概率[2]。
(3)滑坡。滑坡是礦山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地質力學現象。造成滑坡的成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為因素的破壞,人類不合理、不科學的開采,導致山體失衡,邊坡角度過陡,造成下滑。
(4)礦井突水。礦井突水通常來勢迅猛,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等,常常會在極短的時間里淹沒礦井和坑道,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礦井突水常常會發生在一些富水的巖溶水充水礦區,以及頂底板有著較厚高壓含水層分布的礦區,在這些區域都極易導致地質構造發生破碎引發礦井突水。礦井突水主要是因為亂采濫挖,破壞防水煤柱,進入到廢棄的礦山挖掘,煤渣堵塞阻斷山谷和河流引起。
以露天開采為例,礦石的露天開采是人類活動對礦區最為顯著的外力地質作用,它強烈影響和改變了礦山的地質結構和礦區及其鄰區地質環境,產生并可能誘發地面之上不同空間位置的復雜多樣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3]。某市截止2016年3月18日,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礦山露天礦坑1257個,面積30839986平方米;其中生產礦山:露天礦坑390個,面積16900201平方米;無主礦山:露天礦坑867個,面積13939785平方米。排巖場396個,堆放量138536245立方米。生產礦山排巖場188個,堆放量75287231立方米。無主礦山排巖場208個,堆放量6324904立方米。
可以說,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有很多,包括:礦山地裂、塌陷和崩塌等,可能出現管道毀損以及斷裂等情況。此外礦山工程建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區域采用的是提水灌溉工程,使地下水位上升,出現大面積泥石流的現象。
(1)合理規劃礦山開采工作。為積極帶動礦山地質災害工作的科學處理,各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在礦山開采之前做好邊坡參數的合理化設計工作,并由此實現對于礦區邊坡狀況的及時了解,防止在開采作業時出現同巖石變形等問題。不僅如此,能源開采部門還需要合理的開展礦石的開采準備工作,諸如合理的設計邊坡與棄渣方量,及時做好攔渣以及擋墻準備,規避相關問題導致的損失。
除此之外,礦區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大巡視作業力度,并對施工人員的行為進行科學的規范,禁止亂棄,并對礦山中原發生過災害的區域進行全面的防護工作,做好坑道的支護工作,避免塌陷現象發生。
(2)分類施策,提高災害應對能力。礦山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要充分考慮“技術、經濟、安全”等因素。例如,針對重點區域的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應掌握礦山邊坡參數,實時動態地監測礦山邊坡的變化。采取擋墻等技術,做好邊坡的穩定。一旦發現礦山地質有變形等情況,要及時勘察地質,做好加固。對于礦山中形成的棄渣、渣場等,要做好開方量的處理,做好攔渣壩設置,并安排專人監督。對次重點區域的礦山防治,注重礦山堆場或礦區生活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防止出現滑坡或塌方,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3)實現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目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在推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實際的需求合理化的設置邊坡角,并規避隨意堆放問題。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在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區域安置監測點,并加大巡查、警示力度,促進對變形專業監測系統的構建以及完善。
(4)加大礦山環境的監督力度。從礦山中開采各類資源,是人為破壞環境的方式之一,且影響強烈,使環境與生態的恢復處于被動的局面,所以,國家有關部門需制定相關的工作計劃,為礦山環境的保護提供強制保護,并確保所有活動都有據可依,把法律作為依靠,完善礦山環境的評價機制,評估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即有關部門會組織專門的檢查小組,不定期的進入各個礦山,檢查礦山的地質環境,對于地質環境保護較差的工作方,會根據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追究其責任,而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礦山的坡坑采面的高度較高,穩定性不足,或是廢渣沒有妥善安放的情況,必須根據規章制度給予處罰。
(5)完善地質安全防護體系。為進一步降低塌陷、邊坡失穩等地質災害的出現,開采單位需要依據實際的地質狀況合理的開展邊坡參數設計工作,并在礦區設置排水溝,實現邊坡排水工作的科學開展。最后,開采單位還需要促進現場管理工作的穩步開展,并強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確保其能夠重視礦山開采的安全性,并在開采作業結束后做好填平工作,降低開采導致的環境破壞。
總之,礦山地質災害的種類包括巖土體的變形、地下水位的變化、礦體內因引發的災害,防治措施有∶對重點、次重點、普通區域展開防治,科學處理廢舊物品,加大礦山環境的監督力度,從而減少礦山開采對環境的影響,恢復山體生態,預防水土流失。
參考文獻
[1]陳勇.礦山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有色金屬文摘,2015,30(05):3-4.
[2]張勇.礦山地質災害的常見類型及防治辦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0):138-139.
[3]徐春華.礦山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防治對策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