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燁 劉艷娜 魏煒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駐馬店463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長期重性精神類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感知、思維、行為等方面障礙,同時伴周圍環境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F代醫學發現[1],抗精神病藥物雖能有效緩解病情,但臨床痊愈并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出院后患者仍需長期且正確用藥,避免病情復發。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將“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延伸至患者家庭的護理模式,可及時了解患者遵醫行為及病情變化,對患者康復起到積極作用。本研究對延續性護理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進行探討?,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7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 30~52歲,平均年齡(39.36±8.39)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83±1.87)年。研究組男22例,女 16 例;年齡 30~53 歲,平均年齡(39.83±9.10)歲;病程 1.5~10年,平均病程(5.51±1.8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第3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出院指導,包括用藥、飲食、運動、復診等方面。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精神病基本知識,如何應對患者出現重大應激事件或復發跡象。(2)出院指導:發放精神分裂癥院外治療的宣傳資料,囑患者離院后認真閱讀,增強自我觀察病況的能力,并定期通過電話、微信、上門隨訪等方式給予督促,時刻調動患者的治療積極性。(3)用藥指導:指導患者出院后按時按量服藥,切勿隨意停藥或換藥,講解如何正確服藥,以防反跳現象。(4)心理護理: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出院后面對社會可能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易導致疾病反復。隨訪期間護理人員應耐心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的情緒波動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兩組均進行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我院自主設計的精神病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的遵醫行為,包括情緒管理、用藥依從性、定期復診,分數越高代表遵醫行為越好;(2)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包含生理因子、心理因子、社會關系因子、環境因子4個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比較兩組患者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兩組干預前各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情緒管理、用藥依從性、定期復診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分,±s)

表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分,±s)
定期復診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情緒管理干預前 干預后用藥依從性干預前 干預后3 8 3 8 t P 1 5.7 4±1.2 2 1 5.7 8±1.3 3 0.1 4>0.0 5 1 8.4 9±1.7 1 2 0.2 8±2.1 3 4.0 4<0.0 5 1 7.4 2±1.5 0 1 7.6 3±1.5 7 0.6 0>0.0 5 2 0.1 4±1.9 4 2 2.0 7±2.0 9 4.1 7<0.0 5 1 5.2 4±1.3 8 1 5.1 9±1.2 9 0.1 6>0.0 5 1 7.1 8±1.6 3 1 9.3 4±2.0 1 5.1 5<0.0 5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生理因子、心理因子、社會關系因子、環境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環境因子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生理因子干預前 干預后心理因子干預前 干預后社會關系因子干預前 干預后3 8 3 8 t P 1 7.2 3±2.6 8 1 7.3 0±2.7 1 0.1 1>0.0 5 1 9.7 1±2.9 7 2 1.4 6±3.2 2 2.4 6<0.0 5 1 6.8 8±2.3 4 1 7.1 4±2.5 3 0.4 7>0.0 5 2 0.2 5±3.0 3 2 3.5 0±3.3 7 4.4 2<0.0 5 8.0 3±2.0 3 8.2 4±2.1 1 0.4 4>0.0 5 8.3 6±2.1 1 1 0.3 7±2.3 3 3.9 4<0.0 5 2 2.9 6±4.4 1 2 3.0 8±4.4 3 0.1 2>0.0 5 2 4.1 8±4.6 2 2 7.1 1±4.8 9 2.6 8<0.0 5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12個月,對照組復發率為 21.05%(8/38),研究組為 5.26%(2/38),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及工作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精神分裂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勢。該病是一類慢性遷延精神疾病,好發于青壯年,多以生活能力減退、主動性缺乏等癥狀為主,導致患者精神活動的整體性及統一性下降,且該病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大量統計數據顯示[3],患者在院期間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隨出院時間的延長而下降,且院外期間,患者家屬往往未能起到有效督促作用,造成患者治療積極性和依從性常難達到預期,遵醫行為較差,最終導致復發率增高。因此,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
延續性護理是院內護理的一個繼續和延伸,積極調動一切有利資源,與患者家屬配合護理,快速適應護理的需求及患者的要求,從根本上維護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癥狀行為和生活質量,進而促使患者穩定康復。目前多數醫院尚未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進行系統化的健康宣教,導致部分患者因缺乏疾病相關知識而引發藥物濫用等現象,不利于患者康復。研究顯示[4],延續護理可通過電話、隨訪及微信等多種溝通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有助于患者掌握藥物服用方法及劑量、飲食結構和注意事項等知識,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而降低病情復發的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各項遵醫行為、各生活質量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延續護理有助于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對患者康復產生積極作用,改善患者出院后的遵醫行為,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復發率。
[1]尹娥.兩種長效抗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10):2066-2068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7-119
[3]錢小芳,陳利軍,金菊芳.延續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自我接納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7,46(1):417-418
[4]陳宏美,楊桂君,史鵬達,等.個性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7,39(14):222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