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1月29日報道,原題:不信任(國內)醫療服務,中國患者轉向美國醫生 醫生告訴瑞妮·高的父母,女孩胸部腫瘤未消失,需接受或將使她喪失生育能力的昂貴手術——如果她能活下來。然后醫生就讓他們離開了。高江(音)和妻子帶著女兒先后跑到昆明、四川和北京最好的腫瘤醫院看病。但沒人告訴他們治療為何或將危及這名患淋巴瘤的少女的生命。“我感到絕望”,高說。在同事建議下,他轉向上海名為麥星國際醫療的初創企業,該公司幫助中國癌癥患者接受國外醫生的遠程會診。3名美國醫生建議女孩接受化療。兩年后,瑞妮的病情有所好轉,正為去澳大利亞留學做準備。
中國正盡力為近14億人口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幾乎花費了10年提升服務。但許多中國人仍對國內不堪重負且資金不足的醫療體系懷有強烈的不信任感。“中國醫生就像機器”,高說,“若你被治愈,是運氣好。若你死了,那是命。”此類心態已促使麥星國際醫療這樣的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它們在中國艱難進行的醫改中找到機遇。隨著中國一些中產階層難以忍受國內忙得不可開交的醫生及其含混不清的治療意見,數十家新企業正為他們提供來自遠至舊金山或波士頓的“第二醫療意見”。
近年來,緊張的醫患關系使中國醫療系統備受關注。與其說這與醫生的專業技能有關,不如說這是人們對當前醫療體系感到惱火所致,該體系已無法滿足日漸富裕且見多識廣的中國社會的醫療需求。
專家估計,中國醫生每天的接診量4倍于美國同行,但年收入多低于1.5萬美元,這已引發一些醫生多開檢查單或強開藥物。中國還缺乏受過良好培訓的基層家庭醫生,許多感冒或腹痛患者會直奔(大)醫院,導致門診室人滿為患。“這當然不是醫生的錯,是體系的錯”,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說,“中國人已開始意識到我們看病時,不僅尋找良好醫術還希望獲得支持、看得起病并感到安慰。”為此,中國政府已開展大規模醫改并斥巨資改善醫療系統,基本醫保已覆蓋約95%人口。但仍未能徹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為瑞妮提供過咨詢的美國醫生表示,他想了解遠程診療在治療中發揮的作用,“有意思的是,我們尚未在美國開展此類醫療服務。”▲
(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