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旺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文化惠民是“執政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深圳特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加快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圳書城、南山春繭、龍崗體育中心,是深圳高水準的文化設施場地;深圳十大觀念、深圳十大文化名片、文化發展十大愿景,是深圳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寶安實施文化春雨工程、龍崗打造文體高地、福田區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深圳實現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圳龍崗街道搶抓機遇,近年來加大力度推進文化惠民建設,實現涵蓋街道、社區、園區、層面的“最后一公里的文化服務”,為基層文化惠民建設提供了一個“深圳范本”。
凝心聚力,創建基層大文體新格局
在新常態下轉變服務的思維模式,龍崗街道借助條塊力量,整合各部門資源,形成合力,保障市民文體權利。制定管理社會資本捐贈公益文化體育事業實施辦法,鼓勵和吸引社會公益力量助推公共文體事業發展,通過開展冠名活動等形式,形成公益資金支持公共文化事業的良好局面。強化與高校聯合,利用高校大學生力量和師資智庫資源,聯合舉辦“尋找歷史的遺跡”攝影大賽和散文大賽,多方位挖掘、培育和打造龍崗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文體事業多方共贏。借助專業機構力量,與城市規劃設計院合作,率先編制出本級文體設施建設規劃,使工作更有前瞻性和專業水準。借助社團和協會力量,先后推動成立各級各類級文化體育協會,包括文化志愿者隊伍、社會體育輔導員協會,以及音樂舞蹈協會、文學創作協會等專項特長社團,通過搭建舞臺,團結和凝聚專業人才,形成“磁鐵效應”。
通過搭建平臺,創新機制,整合多方公共資源,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文體惠民聯合發力,文體管理部門抓方向統籌協調,抓基層設施提升,抓政策機制建設,逐步推動文體工作從“辦文化”到“管文化”轉變。
貼心服務,保障市民文化權利
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龍崗街道在全市率先編制街道層面文體設施建設規劃。通過“1+2+N”分散惠民模式即以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主體,以龍崗八仙嶺文化中心和同樂片區文體服務中心為片區服務陣地、以各社區和工業園區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作為分散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設備,結合社區文體公園、文體設施健身路徑、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硬件搭建,完善龍崗龍舟文化節、客韻文藝品牌、全民健身等惠民軟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在文化惠民服務方面,龍崗街道通過“客韻巡演”、“My秀賽季”、“公益培訓”和“精品文藝”四駕馬車并駕惠民,全面構建15分鐘文體惠民活動圈。開展“客韻大舞臺-有藝你就來”惠民演出,采用“政府搭臺、才藝登臺、居民分享”的創新模式,實現“有藝你就來”的參演方式,轄區機構、社團和個人預約登臺展演,節目百花齊放,不僅有歌唱、舞蹈傳統項目還融合舞龍、皆歌、魔術等特色項目,滿足不同群眾的才藝展演和文化分享需求。打造特色公益培訓項目,2016年在街道及各社區分別開設了瑜伽、健美操、網球、游泳、籃球等13種培訓項目,總課時達800節以上。
活化新生,建設幸福客韻街區
龍崗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籃球之鄉、舞龍之鄉等美譽,在龍崗有人文美景鶴湖懷古、龍河逐浪、榕樹老墟,還有我們熟知的客家文化、龍文化、賞石文化和茶文化。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街道層面的文化遺產辦公室,率先在鶴湖新居設立非遺展示廳和傳習室,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等,龍崗中學被命名為“中國學生舞龍舞獅訓練基地”。龍崗街道被命名為2015~2017年度“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龍崗街道高度重視文物點保護活化工作。據統計,龍崗街道轄區內公布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有47處,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的鶴湖新居,擁有龍塘世居、陽和世居、安貞堂等200年以上歷史的古建筑。截至目前,街道有5處文物點納入全區首批文物點活化利用項目庫并開始活化利用工作。
作為全省、全市在深圳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的試點街道,龍崗街道充分利用客家文化資源,以轄區內廣泛分布的清代、民國時期傳統客家建筑為依托,以非遺項目為載體,以傳統美食為橋梁,挖掘龍崗區自然村落中的客家文化底蘊。
近三年來,龍崗街道文體中心還打造出了龍崗城市名片龍崗龍園龍舟賽、客韻大舞臺、喜閱客鄉、龍崗舞龍、龍崗籃球等眾多群眾喜愛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
抓“微改革”,創新服務機制出成效
按照深圳特區統一部署,特區基層創新圖書總分館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圖書館之城,結合社區、學校配套建設24小時自助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實現圖書全市通借通還。積極參與開展文化館聯盟,實現文化資源系統培訓、利用和發揮作用,尤其是將市、區或兄弟單位的優質文藝資源,通過聯盟機制,強化了學習交流、精品創作和基層服務。針對個別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重復建設的情況,特區基層也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做了探索,嘗試整合并發揮工青婦、文化、教育等之間優勢資源,有的還將街道一層的文體服務機構收編提升到區級進行統籌。
文化凝心聚力、滋養道德。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深圳從一個邊陲地區,躍升到現在的文化創意勃發的大都市,體現了深圳應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我們在傳承和發展中堅持以文化人,倡導讓“深圳觀念”成為時代精神的領航者。在特區基層街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文化自覺探索起點較早,僅在文化期刊陣地建設方面,就涌現了《合瀾海》、《龍崗潮》、《紅棉》、《羊臺山》等期刊,開辟了陣地,踐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突出傳承文脈、唱響主旋律、引領新潮流,凝聚了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力量。其中龍崗街道的“客韻大舞臺”活動,被省市媒體譽為“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社區樣本”,受到了基層群眾的廣泛歡迎和好評。
基層文體事業不止于唱歌跳舞、跑步打球,是可以在民生服務和文化擔當上大有作為的。特區基層努力挖掘文化資源,大力推動和引進利于帶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文化消費等優質文化產業項目,把基層街道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產城融合發展先行區、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社會治理創新區為一體的文明新城,在落實深圳前海戰略、深圳大空港建設和“深圳東進”戰略的進程中發揮文化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