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摘要: 對教育,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當今教育是給學生的心靈去滴灌知性與德性。兩者不可分離,且是合二為一。教育要達到滴灌知性與德性的目的,任何學科課程的教學,都要肩負一定的責任。當學科課程教學不僅僅去滴灌知性,那德育也就能夠獲取整體效應。
關鍵詞:學科教學;德育活力;策略思考
學科課程教學學生能夠獲取知性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本領,能夠獲取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線。在學科課程教學中,人們多關注其知性的獲取,忽略著學科課程教學對德育形成作用的發揮。這不是理想的課程教學,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在擔任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注意英語教學知性和德性二者的一而二、二而一,形成著學科課程教學的德育活力。
一、 英語教學德育活力形成需學生自信
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利于學生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學習必須養成怎樣的學習習慣?首當其沖的當養成學生的學習自信。從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形看,不少學生并不具備多少自信。看上去不少學生比較喜好英語,主要因為英語是他們所接觸到的第二語言,對其有好奇感。對于自己能不能學好,一般顯得比較麻木。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雖然經常參與學習的活動,但對自己是極為缺乏自信的,所以在學習中也相當缺乏自信。學習英語缺乏自信,不僅僅會使英語學不好,而且也關系到學生的做人。所以,利用英語教學形成學生自信可以獲取一舉兩得的理想效果。利用英語教學形成學生自信,作為教師,不能被相關學生的假象所迷惑。如走進英語課堂,人們面對著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和一雙雙似乎十分充滿求知欲望的眼睛。但這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學生所不愿流露出來的秘密。在氣氛活躍的課堂中,不少學生就是那樣的心不在焉;在探究過程中,不少學生都專拾落地桃子。這些學生感到自己是不能探究的,他們在平時的探究活動中也根本沒有能夠探究出任何究竟來。為此,我們應當走進學生心里,探視學生自信心建立的程度,探視學生建立自信心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能夠掌握住學生的心理,教學時我們則可以掌握住一個尺度,即在教學中努力運用英語去建立學生的自信。如在相關教學時,利用游戲讓學生在玩中產生樂趣;讓學生在玩中獲取學習的效果,增強自己能夠自主學習的自信。
二、 英語教學德育活力需形成學生自悅
小學生愉悅學習幾乎是越到高年級其程度越是降低,因為不少學生都感到英語學習記單詞、讀音標、背課文都要去死記硬背,而且都是苦苦地背。如果在教學中既不思考學生的這些感受,又在機械重復訓練上層層加碼,那學生學習英語是自悅不起來的。如果小學生對學習英語不能產生樂趣,那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也很是問題。小學生學習英語不能去自悅,身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傷害,對學生不利的不僅僅就是現在的英語學習,也嚴重影響學生日后的英語學習,甚至就可能是終身性的英語學習。因此,英語學科課程教學德育活力的形成,必須形成學生學習的自悅。怎樣去形成學生學習的自悅?竊以為有這樣的幾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多讓學生獲取學習的成功。對于這一點,人們已經開始進行著廣泛意義上的研究,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真學課堂等方面的建模,都已經充分說明。讓學生獲取成功,產生成功感,作為教學不能讓學生去形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如果教學課堂不假思索地運用經不起推敲的教學模式,學生獲取不到理想的效果,產生不了學習的自悅。二是多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的學生似乎同時對兩種事物存有極為相同的感覺,這就是對英語課程和英語老師,都感到這些就是那樣的沒有意思。從學生所產生的感覺看,后者是主要的。如果教師把教學教得十分有意思,那學生會感到英語沒意思?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如一教師看到學生上課前在偷偷地玩撲克牌,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課堂了,學生還是那樣的無動于衷。如果教師去簡單粗暴地禁止學生,抑或是不由分說地責怪學生。那整個課堂會是那樣的提不起神來,當然也不可能產生學習的愉悅感。該教師是這樣去做的,利用撲克牌引導學生進行著比較理想的游戲,從游戲中讓學生看到一副撲克牌里所蘊含著的英語知識、技能、文化等方面的意義,激發出學生課堂學習英語的自悅。
三、 英語教學德育活力需形成學生自探
平時的英語教學,人們都比較簡單地認為,英語教學就是引領學生去讀讀背背。它不像是數學課程的教學,需要學生賴于數學思考去形成數學概念,去解決數學問題。它雖然是第二語言的習得,但與母語漢語言的教學還有一定的區別。小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很少有整篇文章讓學生去閱讀感悟的,那探究的內容也就顯得寥寥無幾。人們持有這樣的理念進行英語教學,學生也就很少有探究的可能,英語學習的探究時空也就明顯減少,甚至還極有可能是銷聲匿跡。進入新的世紀,創新創造成為綜合國力提升的主旋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激發民眾的創造,激活人們的創新是主旋律。民族創新創造的基石是什么?就是我們現在教學對象所能凸顯出來的創新創造力。當今的教育教學對象如何能夠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充滿創新創造的活力,就要看現在能夠進行怎樣的創新創造。學生現在創新創造能力的凸顯多建筑在具體學科課程學習的探究上,學科課程學習的探究,作為教師需要去引領,也需要去培養,更需要去促進。從英語學科課程學習的角度去說,需要學生探究的因素和資源不是沒有,而且是某種程度上的普遍。小學英語教學開始讓學生去接受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的熏陶感染,學生能夠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感染,一方面需要我們去提供,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去自由獲取。學生自由獲取英語國家文化,就需要探究,也需要學生能夠探究。學生探究英語國家文化,純粹賴于教材文本是不行的。對于小學生學習英語,也需要學生在大英語環境中探究。如讓學生去閱讀相關的英語課外讀物,就是比較理想的手段和策略;又如利用校園影視,讓學生去欣賞比較短小的影視片段,那學生則可在聲色俱佳的影視片中探究出相關國家的英語文化,通過探究接受到理想的熏陶感染。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
[3]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作者簡介:胡華,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見龍亭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