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瑋 胡倩 周忠志 張國民 楊凌 刑琴 米雙 田瑤 陳麗
摘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病理生理學的教與學,以病案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開展微課比賽,利用競爭—獎勵機制,構建病理生理學興趣小組形式的學習模式。方法在本校2014級臨床醫學五、六班組建病理生理興趣小組,共進行3次微課比賽,1次總結頒獎。結果提高了學生學習病理生理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病案分析以及組織表達能力,提高了興趣小組內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能力,增強了病理生理學的教學效果。結論病理生理學興趣小組CBL微課模式教學方法在中醫院校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改良推廣。
關鍵詞:CBL;微課比賽;病理生理學興趣小組;中醫院校;PPT講解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規律及機制、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學生難掌握和應用。中醫院校病理生理學課時少,內容多,學生不夠重視,教學效果不佳。
因此,迫切需要構建一種適合于中醫院校學生學習、具有中醫院校病理生理學教學特色的切實可行的新方法和新模式。病案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是應用問題中心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原理發展而來的。
CBL繼承了PBL以學生為主進行發散啟發式教學的優點,又解決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與臨床實踐聯系較少的不足,可以充分激發醫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臨床實踐知識運用的能力,目前是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微課比賽是應用每組8~10分鐘精心設計的講課,以不同的展示形式介紹分析某一知識點,利用自主評分、各組競爭獲得榮譽與獎勵的方法,激發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在老師的指導與引導下,把CBL與微課比賽結合,促進病理生理學在中醫院校的教與學,構建病理生理學興趣小組,開展CBL微課比賽是一項值得探索的教學新模式。
一、 資料與方法
(一) 對象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5、6班77人。
(二) 時間與課時
時間:在2014年8月27日至2014年12月19日;課時:每周1次課,周學時共3學時,共16周,理論共48學時,其中比賽活動分為平行的四場(第8周、第12周、第16周,第17周)。
(三) 實施方法及具體實施步驟
1. 策劃9月初,根據教學周歷表,將課時分成3份,分別于第8周、第12周、第16周對前面所學教學內容章節進行知識點選取,開展CBL微課比賽。即第8周進行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發熱的比賽,第12周進行凋亡、缺氧、缺血-再灌注、休克、DIC的比賽,第16周進行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的比賽。于第17周進行三次比賽感想總結與頒獎活動。
參賽作品必須原創,適當聯系臨床。教學為主,情景為輔,臺風端正,作品陳述條理清晰,作品知識點專業、準確。教學形式、方法不限,每組作品展示時間在8~10分鐘之間。比賽分為平行的三場(第8周、第12周、第16周)每次由學生、老師組成評審打分,去最高、最低分,所得平均分為本組最終得分。三場的平均分為小組的最終得分。
2. 分組9月初,先任命兩位學習委員為大組長,先以自愿分組原則將班上同學進行6~8人一組的劃分,剩余同學由大組長指定分組,最終形成10個小組。分組后先自愿擔任小組長,未選出組長的小組,由大組長在其組中挑選合適的同學擔任小組長。
采用組長負責制,老師僅指揮大組長,按照大組長-小組長-組員順序傳遞老師相關指令;反之,組員存在的問題逐級匯報,組員-小組長-大組長-老師。小組長在選出后一周之內組織小組起好本組特色組名,并上報大組長,大組長在10組形成后一周之內建立QQ群,聯系老師加群,在QQ群中隨時溝通交流。
具體分組名單和講解內容如下:醫戰成名(組長:李婷;組員:杜佩媛、蔣亞云、劉金金、劉倩芳、白玉豪、謝凱、鄧詩明)、代謝性酸中毒、發熱、心功能不全;K+聯盟(組長:劉樂平;組員:朱雪怡、周佳敏、戴瑋、何蓉、范浩欽、吳正昊、林強)、低鉀血癥、冷熱休克、急性腎盂腎炎;病生八豪俠(組長:周天蘭;組員:胡好、馮希、李濱兵、張夢麗、溫真鵬、申瑤、樊旭峰)酸堿平衡紊亂、缺氧、肺功能不全;玩物尚志(組長:袁文;組員:魏思萌、彭亮、王蓉、譚舒穎、尹升奧、周校名)、呼吸性堿中毒、休克、急性腎功能不全;揚氣(組長:高原;組員:張素娟、彭芳、高巧麗、潘穎琴、王夢雅)水腫、血液性缺氧、肺心病;例不一般(組長:金義圓;組員:于靖、潘怡、陳國玉、戴順、黃韜梟、卿石宇、敬佩)高滲性脫水、缺氧、肝功能不全;……(組長:楊倩;組員:黃勤、伍燕輝、朱祥丹、楊紫林、李木祥、劉文波、張佑玲)低鉀血癥、發熱、心功能不全;八音迭奏(組長:米雙;組員:于四通、路亞麗、胡倩、陳奉英、賈珺丹、劉博遠、陸堯)高鉀血癥、休克、腎功能不全;超萌陸戰隊(組長:田瑤;組員:楊娜娜、邢琴、唐堂、楊凌、王耀輝、史永強、余進豪)呼吸性酸中毒、發熱、DIC;八仙(組長:曹瑜;組員:潛志恒、張吉坤、楊盛楠、李筱、穆新潤、陶思敏、郝曉杰)低鉀血癥、血液性缺氧、肝性腦病。
3. 大組長負責安排每次比賽的場地布置,聯系本班或其他人擔任主持人,聯系本班或其他人拍照、錄像、做比賽總結以及結束后衛生打掃。每次比賽后小組長需要將教案、集體備課記錄、講稿、總結等資料發給大組長存檔。大組長負責整理本次的所有小組的教案、集體備課記錄、講稿、總結、照片、視頻、PPT。
4. 一學期的比賽結束后頒發獎狀、結業證書,大組長負責整理教案、集體備課記錄、講稿、總結、照片、PPT等文字圖像資料并匯編成書籍。
二、 結果
在微課展示中,老師與學生角色轉變,講課不限形式,每次展示規定8~10分鐘,微課形式。在課時教學內,多次進行學生教學活動,可作為平時成績依據。endprint
同學們授課的形式新穎,具有很強的創新力,能努力結合課本,學以致用,把知識點融入病例之中,病例展現形式多樣,利用新媒體的手段,更貼近生活。學生可以發揮各自特長,無論成績好壞均能參與其中,學生積極性高,并嘗試進行全英文教學,英語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不斷地學習之中,將自己培養成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通過CBL微課模式,老師引導學生主動查閱文獻,探索和發現新知識,并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閱讀和查閱文獻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意識。
通過組內討論,分工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有助于其將來走向社會后的發展。在團隊的相互合作之中,培養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學生與老師之間也相互溝通,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同學們真正參與其中,為日后進入臨床打下堅實基礎。
三、 討論
陳麗教師本學期在14級臨床5班、6班病理生理學授課期間,通過整體設計,精心指導授課班級學生組建興趣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外業余時間,采用CBL(Clinicalbased learning)臨床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每個學生均參與查閱文獻、收集資料,深入分析討論病例,促進對所學病理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課堂內小組微課比賽的方法,進一步鞏固、拓展和應用病理生理學知識,最終構建出以興趣小組為單位、以CBL為切入、以微課比賽為形式的全體同學全程參與的具有中醫院校病理生理學特色的新教學模式。
病理生理學興趣小組充分發揮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和團隊集體智慧的優勢,CBL微課比賽形式新穎,學生樂于接受,實施后,最終可達到“三個五”的目的,即:促進五結合(教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結合、中英結合),增強五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臨床意識、團隊意識、發展意識),培養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應用擴展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
不過,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比賽形式上的重復過多、時間過短而知識點又過多、小組組成的特性對于展示的差異性等等因素可能造成同學們情緒上的不滿。
由于經驗不足組內討論效率不高,沒有及時總結、按時完成PPT收集等,造成了過多的時間占用等等;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積累經驗、改進比賽策劃與小組組成等方法來解決。
又如,對于一些概念性的問題還是很模糊,沒有真正領會其意思,并且將知識局限于課本之內,沒有進行更深更廣的擴展,在與臨床相結合的過程中,結合得也并不是很完美,但是老師和同學們都有信心也有毅力,可以克服解決這些問題。
希望在老師與同學不斷地努力之下,可以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真正實現教學改革,實現以學生為主的生本教育,在對自我的不斷追求之中,真正達到促進“五結合,五意識,五能力”的目的,將自己打造成集科研、臨床、教學、英語于一身的高素質人才!(通訊作者:陳麗)
參考文獻:
[1]王建枝,殷蓮華.病理生理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Carder L, Willingham P, Bibb D. Casebas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real world[J].Research Strategies,2001,18(3):181-190.
[3]鄧志會.CBL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49-50.
作者簡介:
戴瑋,胡倩,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中醫藥大學;周忠志,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國民,楊凌,刑琴,米雙,田瑤,陳麗,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中醫藥大學。endprint